我們談到修行的關鍵,就在萬緣放下。現在要來談參禪這個法門,本來禪宗並沒有所謂參禪這個東西,為什麼到最後會談到參禪呢?那是因為不能夠言下大悟,不得已,才講個法門。參禪的法門過去說過,本來怎麼參禪我可以直接講,但信服力不夠,因為大家有所疑慮?所以就節錄虛雲老和尚的開示,把老和尚請出來比較有公信力。
近代有兩位最有名的禪師,一個是虛雲老和尚;另外一位是來果禪師,這兩位是我們近代公認大徹大悟的大禪師。如果對參禪有興趣,可以去看虛雲老和尚的開示,也可以去看來果禪師的禪七開示。這兩位老人家他們是過來人,參禪當中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,什麼樣的狀態,都說得很清楚。我們直接來看虛雲老和尚的開示。我節錄的參禪要點,不是從單獨一篇開示整理,而是陸陸續續從很重要的東西把它抽出,然後分段出來,所以你們找不到這個原稿。
《虛雲老和尚開示》節錄參禪要點
一、參禪先息妄
參禪的先決條件,就是除妄想。最簡單的莫如「歇即菩提」一個「歇」字。所以「萬緣放下,一念不生」這兩句話,實在是參禪的先決條件。這兩句話如果不做到,參禪不但是說沒有成功,就是入門都不可能。蓋萬緣纏繞,念念生滅,你還談得上參禪嗎?
一、參禪先息妄:參禪的先決條件就是除妄想。想修行,就要止息你的妄想。我們內心世界到底在想什麼?這個所謂「想什麼」,就是說,知道你在妄想嗎?怎麼一天到晚都在想?在想什麼?有的人在想,他沒有資格修行、縱使修行也不會得力;未來怎麼樣也沒把握、修行沒辦法堅持下去、學佛根本就不用修行、我只是來聽道理而已、這樣修對嗎?要好好問你自己,知道你在想什麼嗎?你真的不知道你在想什麼。
過去參加一個禪修,那個指導老師問我:「過去都是修什麼?對修行有什麼看法?」我說:「我對修行沒有看法,也沒在修。」所以請他先講,結果那個指導老師講了半個小時,講完之後,我說:「其實每個人都會修行,只是願不願意而已。」我所謂願不願意,是指還沒準備好。我的意思不是說,還沒準備好要出家哦!我是說還沒準備好要修行。「還沒準備好」是什麼意思?講好聽一點,還有很多責任未了;講難聽一點是,還有太多慾望,還有很多世間很有趣的事情。你是還有很多責任未了呢!還是有很多塵緣未了呢!但又是誰告訴你說,要修行就要放掉該負的責任,要放掉家庭跟工作,是誰說的?還不是自己在那邊胡思亂想。
妄想這個東西沒有止息,憑良心講的,不要談修行,不用自欺欺人,如果繼續胡思亂想,怎麼修呢?我的感觸很深,我至少做過五十項工作,知道我以前多痛苦嗎?我形容一下,比如今天去應徵,早上去應徵,早上就被錄取,錄取之後馬上到其它家去應徵,為什麼?因為我想應徵一家比較好的,雖然已經錄取了,但它並不是我的第一順位,我想再多找幾家的公司。終於隔天早上去上班,上班之後,中午別人在睡午覺,馬上拿起報紙的求職欄再繼續看,看有沒有更好的工作?所以,出社會前十年我很痛苦,因為每天都在找新工作。我的心態是這種心態,相信你們不會比我糟糕,我的內心世界真是很糟糕!我有十年都過得很痛苦,每天都在找新工作,你知道嗎?那這樣,我怎麼有可能在一家公司做得很好呢?有可能嗎?不可能嘛!為什麼?因為我的心沒有定下來。從來沒有想心定下來在這家公司,或是在這個行業好好發展,從來都沒有!誇張到這麼誇張,直到我決定教書的那一剎那,心才定下來。剛才講我的心路歷程,跟各位的修行問題,也就是說,學佛但是你內在是在猶豫什麼?或是說在等待什麼?今天最怕的,是你不知道你在打妄想,這樣你要修就很難。
所以首先,一定要知道你在打妄想,不要小看這個知道,能夠知道「我在打妄想」還是要有一點點功夫哦!不然不會知道你在打妄想,說不定還認為自己每天都很精進。比如說早上起來先拜佛,拜完佛之後做早課,做完早課之後打坐,打完坐之後再念個佛,念佛之後趕快去運動,運動完之後趕快煮早餐,早餐煮完之後家事做一做,做完家事之後接著開始看經,看經看兩個小時,接著趕快抄經,經抄一抄之後中午趕快做家事,家事做完之後一個空檔,再誦一部經,誦完一部經,趕快去睡覺二十分鐘,睡覺完起來之後,趕快去外面經行。以一般人的角度,這樣算不算精進?「很精進」。以我的角度,根本在打妄想,也就是說心不平靜,要藉助各種方式來讓自己的心平靜。如果是一個老實看到自己的人,我講這句話,他會心有戚戚焉。如果他沒有看到他自己,我講這句話他一定會不服氣,他會說:「這樣的人最精進。」我告訴你,其實你一天到晚在打妄想。
你需要這個樣子嗎?如果你是修念佛法門的,早課就好好念佛,午課就好好念佛,晚課也好好的念佛。那平常呢?也好好念佛。不這樣,何時才能達到一心不亂?何時才能夠若一日,若二日,若三日,一直到若七日,一心不亂。連這麼專心的人都不見得會能到一心不亂,何況這樣換來換去,在幹嘛呢?沒有念一些佛,怕不能往生極樂世界;沒有誦一些經,怕不能累積一些功德;沒有拜一些佛,怕不能消除自己的業障;沒有看一些經,怕自己沒有智慧;沒有打坐,怕自己沒有定力。一天到晚都在恐嚇自己,帶著一顆不安的心在修行,不覺得這是本末倒置嗎?修行要平常心,為什麼帶著不安的心在修行呢?如果對一句「阿彌陀佛」有信心,為什麼不專修一句「阿彌陀佛」呢?一句「阿彌陀佛」不能消貪嗔癡嗎?不能具足戒定慧嗎?不夠福慧雙修嗎?一句「阿彌陀佛」沒有止觀雙運嗎?沒有定慧等持嗎?你就是對你修的法門不夠信心,才在那邊換來換去。表面上修念佛法門,我看你的行程表,根本不是專修念佛法門,你有專修嗎?比如在念「阿彌陀佛」,忽然覺得自己業障很重,趕快再誦《地藏經》,那是你自己妄想,難道念「阿彌陀佛」不能消業障嗎?
你現在在做什麼事情,其實都時時刻刻自己在合理化說,因為我怎樣,所以我在做什麼,你不承認這是妄想。你說:「師父,沒有呢!人家那個人這樣修,那個老和尚也叫我這樣修。」我現在只講一個概念,我讓你認清,什麼叫做妄想?整天想東想西就是妄想,想惡是妄想;想善一樣是妄想;不想修了是妄想,想要怎麼修還是妄想。「我要往生極樂世界比較好呢?還是要開悟比較好?」只要再繼續想,我告訴你,全部都是妄想。這樣知道妄想了嗎?我看你們的表情,好像被講到感覺很鬱卒,好像乾脆死算了,乾脆死了也是妄想。十幾年前,我就常常提起一句話「你在想什麼?」到底想怎麼樣?我們一般人內在都是怎樣,你知道嗎?我先講沒學佛的。沒學佛的人內在我形容給你聽,第一、有所求。他的內心一定是有所求;第二、既然有所求,就一定要有所為;第三、既然有所為,就一定要有所得。這三個,你看你這一輩子是不是這樣?心一定是有所求,接下來一定是有所為,有所為就希望能夠得到回報,得到你想要的東西,就是要有所得。世間的人,內在沒有離開我所講的這三點。沒學佛的人,內在是這種狀態,那個叫做世間法。
現在來談你們,現在來學佛叫做出世間法。現在雖然來學佛,你的內心世界改變了嗎?我可以跟你保證,跟你沒學佛之前,一模一樣。不然我作個調查,第一、現在內心無所求的舉手?第二,現在做事是無所為的舉手?第三,是一個心無所得的人舉手?學佛前跟學佛後,心態沒有改變,依然如故。我現在不是要跟你講道理,而是說,你有看到你自己嗎?有沒有看到你是這樣的人?今天為什麼講得出來?因為我看到自己就是這樣的人。每次上課講到最後,我都要說,那個人就是我,如果那個人不是我,難道我講這些話,是我東看西看看來的?這些不是我看來的,是我觀察來的。我觀察誰?觀察自己。我也觀察所有的人,都是如此。剛才所講的那三個,是有為法?還是無為法?「有為法」。看到了吧!有為法。那我現在講無為法給你聽,第一、內心要無所求,第二、展現出來要無所為,第三、最後要無所得。你們聽懂,對不對?那會不會那樣修?「不會」。講有為法大家聽的懂,比較容易做,比較容易修,雖然比較容易修,但是怎麼修都是生滅法,都是有漏之法。禪,不是這個樣子。
那為什麼會有所求呢?其實三個就是一個,也就是說只要有所求,必然有所為,就必然想要有所得,這三個是連貫的。只要内在第一個是這種狀態,接下來第二、第三一定是這種情形,如是因,如是果。人為什麼會有所求呢?那顆心為什麼會有所求呢?「希望自己比別人好啊!」那可不可以跟我說,比別人好的定義是什麼?你的好的定義是什麼?「生活無慮或是說工作順利啊!」她剛才在做什麼動作?她剛才就在打妄想。她在那邊胡思妄想。我現在所講的,不是你看經典得來的,是你要老老實實看到你一輩子都是這種樣子。假設你不能看清楚,你的妄想一定會繼續打下去,你後面談什麼修行;談什麼悟道、成佛;談什麼度眾生,你要騙你自己騙到何時?你這樣對妄想的感覺,有沒有比較強烈了呢?你知不知道什麼叫妄想呢?你不要以為坐在那邊發呆才叫妄想,有時候你起善念,那個善念本身就是妄想。「師父,我們有很多妄想,比如說有一個想,那我去行,而且行是正的話,還叫妄想嗎?」還是妄想。「那難道我們要一直在無想中嗎?」止息妄想跟無想不一樣,止息妄想就是從此不再打妄想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你的妄想覺得你在行善,但是那個善不見得真善,那個惡不見得是真惡,只是按照你個人的想法在做而已。
所以參禪的先決條件就是除妄想。《永嘉證道歌》:「不除妄想不求真」。這句話是永嘉大師開悟時講的話,為什麼又叫我們不用除妄想?這句話對不對?對。因為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一張白紙,哪有真跟妄的問題,所以這句話是針對這個開悟境界講的。但你不是那樣的人,你是一個有妄想的人,所以你的妄想還是要除。但以真實義來講,你是沒有問題。不過我現在悄悄問你:「你承認你現在沒有妄想嗎?」「不承認」。以真實義來講,你沒有妄想,因為無明本來就沒有。但是你的腦袋不承認,所以祖師慈悲,先把你的腦袋拿掉。這樣知道嗎?就像你本來就是佛啊!但是你的腦袋不承認啊!我這麼說好啦!你本來就是一個自在的人,你的腦袋承不承認?「不承認」。你的腦袋不承認,所以我要把你的腦袋打暈,你承認不就好了嗎?你就是不承認。「師父,你說自性是佛,請問師父,你的自性是佛吧?」當然是佛啊!「你自性是佛,還會有妄想嗎?」我自性是佛,佛是什麼意思?覺的意思。所以我現在覺知我還活在妄想中。你自性是不是佛?「是」。你現在覺知什麼?從頭至尾你們都打妄想,有沒有看到?
最簡單的莫如「歇即菩提」一個「歇」字。該止息了,你的心該止息了。心止息了,妄想就不再起了。
所以萬緣放下,一念不生,這兩句話實在是參禪的先決條件。六祖大師對陳惠明說:「屏息諸緣,勿生一念。」就是要他止息妄想,萬緣放下,陳惠明一聽,就真的放下了,一放下之後,六祖大師再點一下:「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?」六祖大師有沒有教陳惠明怎麼修?「沒有」。這是《六祖壇經》的第一個公案,所有參禪的人都要去好好明白。這才是禪啊!你們要學這一種嗎?你們都要學方法,你們就不要學這種,為什麼?「我就不是這種根」。不是這種根,不然你是什麼根?「善根」。其實不管怎麼回答,不管講你是中根、下根統稱都叫做妄想。都是自己在那邊想:「我是歸黑五類、白五類,我是歸哪一類的」。你的腦袋到底是要怎麼樣?我們這個腦袋真是奇怪,它都自己在那邊自動排列組合,有時把自己擺很低,有時把自己擺很高;我們內在充滿了自卑跟自傲;我們總是沒辦法中道,沒辦法不卑不亢;總是沒辦法平常心,但這都是妄想。我知道你們很用功,但是你妄想不止息,你用功不得力。要修行,就要放下。不是拋家棄子,不要上班工作;不是家庭事業放下,是要妄想放下。妄想太多的人,家庭事業反而不易成功。
這兩句話如果做不到,參禪不但是說沒有成功,就是入門都不可能,不是只有參禪而已,其實任何法門都一樣,想念佛也一樣!老和尚常講「老實念佛」。老實念佛關鍵在哪裡?就是不要再打妄想了啦!老實就是萬緣放下啦!那才是老實。念佛沒問題,就是不老實。所以有人問說:「你怎麼修?」你就說:「我在修沒老實念佛。」就那樣講,你才不會打妄語。如果那樣講,問你的人也讚歎你。有一次一個老和尚問我說:「你都怎麼修?」我說:「報告老和尚,我連門都沒有,我怎麼知道怎麼修?」老和尚說:「你還不錯!能夠知道連門都沒有。」但是有的人可能會說:「我一門深入。」我連門都找不到,你已經就一門深入,聽起來你已經登堂入室了。五祖弘忍還跟神秀說:「只到門外,未入門內。」人家已經找到了,只是站在門外沒有進來,我們連那個住址都找不到。
蓋萬緣纏繞,念念生滅,你還談得上參禪嗎?當初我在節錄的時候,本來這段我不想節錄,為什麼?因為我知道這段節錄下去,很多人就會被打敗了!問題老和尚有交待說,這是前言,這個一定要先講。
二、看話頭由來
宗門主參禪,參禪在「明心見性」,就是要參透自己的本來面目,所謂「明悟自心,徹見本性」。這個法門,自佛拈花起,至達摩祖師傳來東土以後,下手工夫,屢有變遷。在唐宋以前的禪德,多是由一言半句,就悟道了,師徒間的傳授,不過以心印心,並沒有什麼實法。平日參問酬答,也不過隨方解縛,因病與藥而已。宋代以後,人們的根器陋劣了,講了做不到,譬如說:「放下一切」,「善惡莫思」,但總是放不下,不是思善,就是思惡。到了這個時候,祖師們不得已,採取以毒攻毒的辦法,教學人參公案。古人的公案多得很,後來專講看話頭,如看「拖死屍的是誰」等,但以看「念佛是誰」,最為普通。初是看話頭,甚至於要咬定一個死話頭,教你咬得緊緊,刹那不要放鬆,如老鼠啃棺材相似,咬定一處,不通不止。目的在以一念抵制萬念,這實在是不得已的辦法。如惡毒在身,非開刀療治,難以生效。
第二點,看話頭由來。「看話頭」也叫做「參話頭」,所以當別人講看話頭,其實就是參話頭,又叫做話頭禪。
宗門主參禪,參禪在明心見性,就是要參透自己的本來面目,所謂「明悟自心,徹見本性」。「明心見性」你會解釋了嗎?虛雲老和尚替你解釋了。什麼叫明心?就是「明悟自心」,什麼叫見性?就是「徹見本性」。「宗門」指的是禪門,禪門修行最重要是明心見性,教下叫做大開圓解。今天來學佛法,重點有擺在明心見性嗎?不擺在明心見性,擺在哪裡呢?明心見性才是第一志願,至於要往生去哪裡,那並不是第一志願。學佛對明心見性沒有信心,我問你,還學得下去嗎?學佛重點就在這裡,要明心見性。有個同學說:「她下輩子一定要當男人。」我說:「妳當男人也要有把握啊!」當男跟當女,跟你會不會生三善道,會不會往生極樂,意思一不一樣?一樣。也就是說你可以決定嗎?可以做主嗎?知道為什麼你不能做主嗎?「當初來這世上,不是由我自己個人決定,是業力決定。」講這話有沒有矛盾?業力還是你創造的,所以總歸一句話,自己要負責任。知道我們為什麼不能做主嗎?很簡單,因為你不是心的主人,是心的奴隸,所以沒辦法做主。等到有一天,你是心的主人,就可以做主,明心見性,才做得了主,不然,你做不了主。
這個法門,自佛拈花起,達摩祖師傳來東土以後,下手功夫,屢有變遷。我們在修行,其實談的是下手處,也就是說怎麼下手,怎麼切入。老和尚在這一段他談得很清楚,他說從世尊拈花,迦葉微笑,一直到達摩祖師,然後一直傳,傳到中國六祖,從唐朝一直到我們現在民國,這一兩千年來,下手的功夫,手腕是有變化的,並不是一成不變。當然,這個概念符合無常、因緣、法無定法。
在唐宋以前的禪德,都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,師徒間的傳授不過以心印心,並沒有什麼實法,平常參問酬答也不過隨方解縛,因病與藥而已。那為什麼有變化呢?真正的禪宗所講的,或是《六祖壇經》裡面所講的,「唯傳見性法,出世破邪宗」,敦煌版的《六祖壇經》它是寫「唯傳頓教法,出世破邪宗」。其實真正禪宗的頓教法門,就是一兩句。一兩句為什麼能夠讓對方開悟呢?這個就是高明的老師,遇到用功的弟子。佛法的重點在哪裡?佛法的重點在迷跟悟。那迷的關鍵在哪裡?迷的關鍵就在妄想跟執著。所以《華嚴經》才會說:「奇哉!奇哉!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」這是世尊開悟時候講的話,關鍵在妄想跟執著。所以一個高明的禪師,他看到這個弟子,看到這個人,如果他知道他真正的病根在哪裡?他就從那裡下藥,從那裡破。
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病,一個很大很大的病,什麼病你們知道嗎?妄想病!這就是造成我們每個人生死輪迴的大病。比如,你現在病在哪裡?「病在… 就是迷啊!」你現在被什麼綁?「好像很多。」那就費事了!那我就抓不到重點了!藥我就不知道怎麼開?你要清楚跟我講,你現在被什麼綁住了,被自己的什麼綁住?你直接回答,不要再閃了,被什麼綁住?被你的心綁住啦!但是你的心沒有牆,沒有門,也沒有鎖,連窗戶都沒有,這樣你被它綁住,不覺得你很冤枉?如果說你現在被人家關入台中監獄,那我就沒話說,但你的心無形無相,沒鎖沒門,什麼都沒有!但是你走不出來就是走不出來。
有一天有一個禪師,他看弟子在出坡,好像在那邊割草。禪師走過去,就講說:「等一下那一棵小花不要割。」講完之後禪師就走了。過了一下子,那個禪師又走過來,果然看到那棵小花還在那邊,禪師很生氣,就拿一支掃把,把那一群弟子都打走了。你知道禪師在講什麼嗎?禪師說,那一棵小花不要割,結果弟子就被這句話綁住了,所有的人都不敢動。所以,禪師就拿掃把把他們都打走。你們不知道師父的意思,跟沒學佛的一樣,跟沒參禪的一樣,說不要割你就把它當作,師父的意思就是一定不要割。師父是故意這樣講,看看有沒有人會懂?結果每個人都被綁。你們以後不要我講東你就做西啊!我說不要拔,你就把它拔起來。我的意思是,電燈要裝是真的要裝。你有想過嗎?你有去參過嗎?無形無相,你是怎麼被它綁住的?鬼你不曾看過,但是你怕鬼,你被它綁住,要不要好好參參看?到底發生什麼事?
宋代以後,人們的根器陋劣了,講了做不到,譬如說:「放下一切」,「善惡莫思」,但總是放不下,不是思善,就是思惡。到了這個時候,祖師們不得已,採取以毒攻毒的辦法,教學人參公案。唐朝那個時代的禪師,像黃蘗禪師他還屬於唐,到宋朝的時候,眾生的程度根器陋劣了,已經不如唐了,一代不如一代。我們今天講的程度越來越差,其實是指妄想執著越來越重。從根本而言,沒有什麼程度差不差的問題,只有說迷的深不深?妄想重不重?執著多不多?老和尚舉例,他說譬如說「放下」,人家說「放下」,我們怎麼聽?你都聽成「放棄」,你聽成「放著」。我們的內心世界,所謂放不下,是因為不捨,你現在不捨什麼?你有丈夫嗎?有小孩嗎?有寵物嗎?有想要選總統嗎?「沒有」。這些都沒有,那你不捨什麼?你是要放著發霉嗎?看看你全身價值有五塊錢嗎?死掉就不值得了。值不了一個饅頭,有什麼好執著的?人家叫我們放下,我們就是死都不肯放下。六祖叫我們「不思善、不思惡」,我們就偏偏在那邊想東想西,有時候思善,有時候思惡。有時候思惡就說,我這樣想不對;有時候思善說,我活在這個世間,要做些好事人生才有意義。講的不是每一個人嗎?想東想西在想什麼?「不思善、不思惡」就是聽不下去。所以祖師不得已才開始以毒攻毒啦!
這個「以毒攻毒」是什麼?就是以妄治妄,這個「毒」就是妄想,以妄治妄。前面講過,唐宋之前並沒有什麼方法,但是大家迷得越來越深,最後,不得已教你方法。剛開始教你什麼?「教學人參公案」。剛開始先教你參公案,譬如參說「狗子有無佛性?無。」或是參「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?」有人參公案開悟的,但是現在為什麼不教參公案呢?
古人的公案多得很,後來專講看話頭,如看「拖死屍的是誰」等,但以看「念佛是誰」,最為普通。《景德傳燈錄》的公案有一千七百多則,公案本身是一個情節,每個公案裡面的對話內容,有時不只是一兩句,有時候好幾句,所以後來這些祖師專教「看話頭」。那你們現在知道禪門方法的演變了嗎?剛開始是沒有方法,接下來參公案,再接下來「看話頭」,就是參話頭。參話頭那個時代是宋朝,那個時候參禪有兩派很有名,一個叫做話頭禪,一個叫做默照禪,默照禪就是我們所說的「只管打坐」。但原則上以參話頭為主流,因為參話頭開悟的人最多。
初是看話頭,甚至於要咬定一個死話頭,教你咬得緊緊,刹那不要放鬆,如老鼠啃棺材相似,咬定一處,不通不止。目的在以一念抵制萬念,那什麼叫做話頭?比如有的人參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有的人參「拖著這個死尸的是誰?」你也可以參「我是誰?」也可以參「坐在這裡的人是誰?」「走路的人是誰?」「喫飯睡覺的人是誰?」「念佛的是誰?」「誦經的是誰?」「打坐的又是誰?」可以這樣參。但是不可以今天參「念佛是誰?」,明天參「打坐是誰?」,後天參「誦經是誰?」,大後天參「持咒的是誰?」這樣你的心又在打妄想。參這個話頭,就要鎖定這個話頭。所有的修行都是一樣,不可以變來變去。這是修行一個很重要的關鍵,不然如何能一心不亂呢?
當選定一個話頭,比如參「念佛是誰?」當選定這個話頭,要緊緊地參這個話頭不要放,就像說什麼?老和尚這裡有一個譬喻,就像老鼠在啃棺材相似。為什麼不講說像老鼠啃木材,為什麼要說啃棺材?以前都是土葬,那個棺木都很厚,現在改成火葬,所以材質都很薄,很好燒。那個老鼠雖然小,牙齒也小小的,但是牠慢慢啃,久了可以把那個棺材板啃破。說棺材就是要讓你知道生死事大,如果你今天沒有好好參禪,你參不透,改天躺在棺材的是誰?就是你啦!所以參話頭就是要像老鼠在啃那個棺材板,慢慢啃,慢慢啃,不要急躁。但是也不要亂啃,不要一下啃左邊,一下啃右邊,等一下又跑去啃別的棺材。不要亂啃!咬住那裡就一直咬,不要聽別的老鼠跟你說:「這裡比較薄,比較好咬,你過來這邊咬!」我在譬喻什麼?我在譬喻你在用你的法門修行,結果你的同學好心雞婆啦!他跟你說,來,我跟你說,這個比較好修,這個比較快,這個比較安全。他其實是障你的道,他哪裡是好心。別隻老鼠叫你去啃那邊,你不要被騙,除非你姓白。你們真沒有幽默感!除非你們要當白老鼠啦!被人家實驗來實驗去,人家叫你去咬這邊你就去咬這邊,人家叫你去咬那邊你就去咬那邊。
「不通不止」,咬到哪裡就緊緊咬住,咬定一處,不要放。慢慢咬,咬太快牙齒會斷掉,咬太慢你會睡著,所以要適度地慢慢地咬,不到通達絕不停止,目的在「一念抵制萬念」,這一念就是「念佛是誰」,這一念就是你參的那個話頭,這個「萬念」就是妄念。你要以「念佛是誰」這一念,來降伏其它的妄念,參話頭它的關鍵就在這裡。
這實在是不得已的辦法。如惡毒在身,非開刀療治,難以生效。講到最後,老和尚說這是不得已。所以我還是回歸那句話,真正的禪本身並不是方法,就是六祖大師所講的那句話,道在心悟,豈在坐禪?豈在參禪?豈在念佛、持咒、、、等等等。它只在心悟,這是真正禪的本來精神,教你方法都是不得已。所以你要知道祖師的苦心啦,他真的是這個樣子。你能直接了悟最好,如果你不能直接了悟,那你就老實參「念佛是誰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