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一, 15 八月 2016 06:38

傳心法要講記-82

作者  釋達觀/講述 無念齋/整理

 

法即不可說之法,佛即不可取之佛,乃是本源清淨心也。唯此一事實,餘二則非真。般若為慧,此慧即無相本心也。凡夫不趣道,唯恣六情,乃行六道。學道人一念計生死,即落魔道;一念起諸見,即落外道;見有生,趣其滅,即落聲聞道;不見有生,唯見有滅,即落緣覺道;法本不生,今亦無滅,不起二見,不厭不忻,一切諸法唯是一心,然後乃為佛乘也。 

         「法即不可說之法,佛即不可取之佛,乃是本源清淨心也。」以佛傳佛,佛是心,是以心傳心;以法傳法,法是從心而生,心即是法,還是不離心,所以佛是心、法亦是心。我們常講說:「佛曰不可說」,這個「不可說」,其實是無法可說。文殊菩薩問維摩詰說:「什麼是不二之法?」維摩詰居士默然,什麼都沒說,因爲這叫我怎麼說?你的心可以說嗎?你想過這個問題嗎?也就是說心到底是何物呢?就像公案所講的,說是一物即不中啦!污染即不得,你說怎麼說呢?你的心,只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,怎麼說都不對。用什麼方式來形容你的心,其實都不太正確。以真實意來講,它是不可說;只要是可說、可思、可議,只要掉入語言、文字、形象、符號、動作都叫方便。所有的法門,其實都叫做方便法,八萬四千都叫做方便法,爲什麼?因爲心本來就是不可說,你說修,已經講過了,它本來就具足,但是問題它又不可得。 

         「佛即不可取之佛」,爲什麼不可取?佛有沒有形象?「沒有」。心有沒有形象?「沒有」。所以即心即佛,你的心是無形無相,你怎麼有辦法去取呢?不可取就叫做無相可取。《金剛經》教我們要離相,六祖大師常常說無相誦,就告訴我們說:「心不可說,亦不可取。」這顆心是什麼心呢?「乃是本源清淨心也」,談到這裏,大家還記得嗎?六祖大師他在解釋無念,他說:「無,就是無分別二相;念,就是念真如。」有沒有記住這句話?有沒有印象?念真如,你會嗎?我知道啦,念佛你會,念一句阿彌陀佛你會;但是叫你無念,無念不是沒有念而是念真如。你們剛才在打坐有沒有念真如?你們剛才在打坐念什麼?有的人在念休息、有的人在念打瞌睡補眠、有的人可能是在念妄念。大乘的止觀跟一般小乘的止觀不太一樣,小乘的止觀那個止,就是有一個所緣的境界、所緣的對象;你所緣在呼吸、你所緣在一句佛號,它都有一個對象或是你所緣在看是身念處,還是受念處。但是大乘的止觀,它的止是以依什麼爲主?依清淨心爲主,也就是說你應該止於清淨心的意思,那個就叫做念真如。 

          這個念真如,說起來實在是很抽象,你感覺也是很抽象。我們《傳心法要》講了已經八十節課,講了八十節課了,快兩年了,從頭到尾都在談這一顆清淨心,就是這一顆心,它一切都在談這一顆心。我們上一節課談過,佛法不離八個字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」我們一般都是念阿賴耶識所生起的這些的意識,我們一般人很少念真如,一般人可能不會念,念真如不是叫你說念「南無真如」,不是這個意思,而是說你念念跟你真如本心相應。這個部分在一部論裏面有講到,哪一部論?《大乘起信論》有談到這個部分,這一部論裡面在它的止觀的部分,它的止其實也是指「以心印心」的意思。大乘的修法就是說,它所緣的對象一定不是生滅的對象,什麼叫做生滅的對象呢?比如說你的身體也是生滅,對不對?你的呼吸也是生滅、你的念頭也是生滅。 

         大乘的修法是它所止,就是止於這個不生不滅的清淨心。這個不生不滅的清淨心,這裡面要從一個正見的角度來說,什麼叫正見的角度?你一定要先確認,所謂這個世間的一切,都沒有離開你這一顆真如的本心。就像我們所講過的,身心世界是這一顆心的影子。你現在所緣的對象,以大乘的修法,不所緣在這個影子。所謂這個影子就是生滅法,就是有生有滅,只要是緣起的都是生滅法,緣起的現象都是因緣所生的法,它都是生滅法,二乘人有觀無常;以大乘的角度觀清淨心,其實他直接是依止這一顆不生不滅的清淨心。你應該先肯定這個概念,如果你沒有辦法肯定這個概念,大乘是不能入,禪宗更不用說。因爲禪宗都是以這一顆心爲主軸,六祖才會說:「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這個心就是清淨心,就是依止在這個清淨心。好!你先有這樣的正見,假設你這樣的正見不夠的話,你要這樣修你就沒辦法修了。你現在先承認所有的一切的一切,都沒有離開你的心,這一切都是你心所變現的,你只要一心擺在這個本心上就可以了,其它的都不要管。 

          你在靜坐,靜靜地坐着,外面的相,任何的相,你都不要去觀它;你也不要去沾染它;你也不需要去分析它。外面叫做相,內在叫做想,特殊吧!內在叫做妄想或叫做妄念,外面那個相,離不開你這一顆心。外面的相你也不攀,內在的想你也不取,外相不攀,內想不緣,內外都不執着。內外都不執着,只是靜靜地去察覺,我只能夠用這些形容來跟你形容,靜靜去察覺其實就是真心,知道我意思嗎?知道嗎?很難知道?我儘量跟你說,你不會,你就修你的法門,好不好?你不會,就修你的法門。在《起信論》裡面也談到,如果你不會修這個法門,你就修其它的法門。有時候,你怎麼入呢?有時候,道理你聽很多,聽到最後,你有時候都會亂掉。比如說,你坐在你家聽音樂,如果你執着音樂,就只是音樂,這樣對不對?如果你執着你的耳朵,你的耳朵會痛,如果你在專心聽音樂,你執着你的耳朵,你的耳朵是會痛哦,那你執着音樂,你聽到的只是音樂,這樣對不對?一般人在專心聽音樂,他聽到的是音樂,但是音樂是生滅法,我剛才講過你要離開外面的相。 

          你再靜靜思維,是誰在聽音樂?當然是心啊!是心在聽音樂,純然是你的心在聽音樂;你要去體會到說,純然就是我的心在聽音樂,但是你應該要把你所有的意識形態都放下。如果我講這樣你還聽不懂,我就換一個名相給你聽跟分享。你聽過只管打坐,你聽過吧!只管打坐是什麼意思?只管打坐不要囉嗦,所以有的東西實在是越描越黑,不知道怎麼去形容它?但是不說你又好像不懂,但問題都只管打坐,意思就是說,你就坐吧!你就坐在那邊,但是很多人又覺得說,坐在那邊,什麼東西都沒有一個對象可以觀察,他也不會觀,很多人都是這樣不會觀。所以找個對象讓你觀,那個就是從二乘的角度入手。 

          清淨心也沒有辦法向你說,它是一個什麼?就像黃蘗禪師所講的,它只是默契而已,它只是一種契合,但是這種契合難以說明,只有誰知道?只有你自己知道,你什麼時候契入了?你是用什麼方式契入的?如果你多生累劫沒有這樣修,你當然是很難啊!爲什麼?因爲你覺得很抽象,你不會修,告訴你念佛就很明顯、告訴你觀呼吸也很明顯、告訴你觀無常也很明顯。但是這個清淨心無形無相,記住一個概念,它不是一個物,但是它就是你的本心,當你靜靜地坐着,你就是體悟本心而已啦!你只是體悟本心而不管外在的相、內在的想,都不管懂嗎?完全不去執着這些東西,爲什麼叫你不管?因爲這些東西都是心幻化的產物,所以不管,這些完全不管。 

          如果你的心是鏡子,你不需要去管鏡中的影像,這樣知道嗎?你只好好去體悟那個鏡子,如果你本身也是虛空,你莫管虛空裏面的山河大地,你好好體悟那個虛空,這樣能明白嗎?很難懂哦!我喝口茶。你說說看,來,你說說看哪,我再作個形容詞給你聽,比如說,我現在戴眼鏡,但是我既不看外面,我也不看裡面,但是我知道我戴眼鏡,我現在戴的這個眼鏡,還是有形有相的,但是這個本心是無形無相,就像一個隱形眼鏡,我這樣形容詞有沒有越來越貼切,你既不要往外看也不要往內觀,它就是無形無相,你自己去體會,會嗎?這個東西要自己體會啦!這個東西沒辦法說,這個叫做本源清淨心,如果不會這樣修,先知道這樣的理論,但知道這樣的理論有什麼好處?有!如果你肯定這樣的理論,縱使你現在沒有辦法去察覺,那個清淨的心,但是你已經不會去抱怨其他的人,你一定不會去談到其他的人。因爲一切都是自己的心,所以你不容易去怪罪他人、你也不容易去責怪別人、你也不容易覺得說是,別人來障礙你,你已經漸漸不會,所有的一切一切啦!我這麼講所有的一切一切啦!不論是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,八風吹不動,原則上就是四對好的、四對不好的,好跟不好都是你的心,都是你的心在決定它好或是不好。 

          但你保持這一顆清淨的心,這一顆平常的心,然後靜靜地體會;它是存在的,但是不可得;它確實是有作用的,但是無形無相,自己要去體會,可以體會吧!偶爾會不會稍微感覺一下?會不會?偶爾會啦!偶爾只是一閃過,然後又開始胡思亂想。有時候,你可以靜靜地去享受大自然,所謂這個靜靜地去享受這個大自然,當然還是你自己的心啊!如果你的心不起任何分別,就趨於真心,但是如果你心起了分別,就是妄心,關鍵在這裏。當你在靜靜地體會靜靜地享受,這個過程當中,首先就看你分不分別?從這裏然後慢慢一步一步去體會真心,這個東西沒辦法說啦,自己去體悟,黃蘗禪師也講過了「不可說、不可取」知道嗎?那就是你清淨的心。 

          「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。」這一段話其實就是,《法華經》的話,《法華經》說:「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」,要注意這句話,這裏面「唯此一事實」,這個「一」就是清淨心,除了這個清淨心,其它都是方便說。無什麼?無色受想行識。無什麼?無眼耳鼻眼意。無什麼?無色身香味觸法。無什麼?無眼識乃至無意識界。再來無什麼?無無明亦無無明盡。無什麼?無苦寂滅道。無什麼?無智亦無得。也沒有色,沒有凡夫的境界哦,也沒有所謂你所講的,這個聖人的境界哦,《心經》跟你講得很清楚,它不是斷滅哦!如果它斷滅,怎麼會有那個「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」呢?所以它不是斷滅。「唯此一事實」這一顆清淨心無聖亦無凡,教你從凡夫變成聖人的方法,也是方便說,知道嗎?他爲什麼教那麼多?就是個方便說。古大德講說:「但除凡情,不求聖解」,不需要求聖解,只要把自己擺平,知道嗎?把你的妄想執着擺平啦!不需要再求什麼聖解,因爲教你成聖的方法,也是方便說啦!只有這一顆本源清淨心是事實啦! 

          佛爲一大事因緣出世於世間,開示悟入就是要講這個而已啦!《法華經》的中心思想,最後就是要講這個,但是講這個大家聽得下去嗎?他過去的那些弟子,修四聖諦而成就者;修十二因緣而成就者;修五戒十善的這些人,當世尊說那些東西是非究竟,那些人就退席了,這樣對不對?就退席了,爲什麼退席了?因爲世尊你講的我們依教奉行,而且依教奉行,果然我們也解脫了生死,你現在又幫我們推翻,你現在又否認,你說你能接受嗎?是修成就的人難以接受,還是沒修成就的人難以接受?修成就的人難以接受,這樣對不對?因爲成就的人他自己吃到甜頭,世尊我按照你的方式修,然後對啊,我真的我也離苦得樂,世尊你怎麼這麼說呢?所以那種課我們來聽最合適,為什麼?因為我們就沒有一樣有成就的,所以我們聽了就很喜歡,你知道嗎?就是說他說什麼級數,世尊你說這個最好,我相信你這個最好,我們幼稚園也沒有成就,現在講博士班的,我們也沒關係啦,所以世間真是法無定法,不一定說怎樣比較好,真的是這樣呢?如果你現在修一個法修得很得力,突然否認你的法,你可能沒辦法接受,很難以接受,除非你真的明白世尊他真正的本懷,他在講什麼?世尊只教我們去認識,每一個人他的生命的本質,都是清淨的,只是這樣子!不論是誰,他的本質就是清淨,只是因爲你現在有習氣,只是你現在迷失了,所以你要相信這樣的話,所以「唯此一事實」,就是叫你去認清這個事實,你趕快認清。 

          一個人只要是沒有煩惱,又願意無條件去幫助所有的人,其實這個人就對啦!這個人至於他是什麼樣的封號?那些都是假名,不管說你是阿羅漢,還是說你是菩薩,不管你是說十住的菩薩,還是十地的菩薩。你自己能夠把握住說,你已經恢復了清淨的心,你可以用平常心來過人生,你又可以無條件地犧牲奉獻,其實你的觀念這樣就是正確的。有時候,我們用其它的話來講很容易懂,我們一般人能夠接受什麼概念?第一你是平常心;第二你也願意犧牲奉獻;當然第三你還要量力而爲。因爲如果你沒有量力而爲,你可能會起煩惱,其實講的這個內涵,其實就是菩薩道的精神,菩薩道就是這個意思。 

          我再講一個簡單的概念,獨善其身依的角度,你一定覺得這樣還不太正確嘛!我們大家都是讀儒家的書長大的,我們當然知道一定要兼善天下,兼善天下才是正確的人生觀嘛!這樣對不對?但是兼善天下的人本身,要有能力獨善其身,要注意這句話;如果你沒有能力獨善其身,你要怎麼兼善天下?也就是說你沒有那個能力嘛!所以兼善天下一定涵蓋獨善其身,但是獨善其身不見得你就有這種胸懷,有這種能力能夠兼善天下,我所講的胸懷就是慈悲啦!我講的能力就是智慧啦!這樣對不對?世尊要告訴我們這個事實,難道孔老夫子不是告訴我們這個事實嗎?什麼事實「吾道一以貫之」,他也只講這個而已!這個也是「唯此一事實」,「一以貫之」。但是有的人,他並沒有把它擺在這個清淨心,有的人只是把它擺在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或是有的人只是把它擺在說,所有的東西都是虛幻的、虛妄的,但是他不承認有一個心體。 

          我們在講說幻化的,一般講的是心的相跟用,這個(相)不可得,這個(用)不可得,這個(體)也是不可得;但是心體不壞哦,要注意這個概念,它(體)是不可得,不可得的意思,不是沒有啊!你們不要這樣解釋。這個蘭花不可得,跟沒有是不一樣的意思!你要好好去體悟到心體,這是唯一事實。我們雖然沒有上完《大般涅槃經》,但是《大般涅槃經》的重點擺在最後的常樂我淨,就是講這一個本源的清淨心。 

         「般若爲慧此慧即無相本心也。」這個在《壇經》裡面六祖也講過這個概念,什麼叫做智慧呢?智慧有沒有形象呢?這個「無相本心」還不是清淨心的意思,就是清淨心,六祖說:「般若無形相,智慧心即是。」智慧心是什麼心?就是清淨心,就是菩提心,沒有形相。你會依這樣的心來生活嗎?你會依這樣的清淨心來生活嗎?我們現在不是用清淨心來生活,凡夫是用妄心來生活;一般的修行人,是用他的法來生活,什麼用他的法?他要有一個法,用一個法。比如說,你行住坐臥,你都要注意你的呼吸;你行住坐臥,你都要生起佛號,那叫做法用一個法。 

          你可以用一個叫做根本大法嗎?如果要講法,我就講一個根本大法,我說根本,你現在觀呼吸還不是用你的心,你現在念佛,還不是用你的心?所以什麼是根本?心是根本!根本大法你會用嗎?你會用這個法來修嗎?會還是不會?六祖有沒有教過?比如說,你日常生活有沒有持戒?我這樣說啦!你日常生活有沒有注意自己的身口意?「有」。有,你日常生活有沒有止惡行善?六祖怎麼教?六祖說日常生活怎麼修?「心平何勞持戒」。講完了,「心平何勞持戒,行直何用修禪」那樣你有體悟到,他講那個心平,就是清淨心,你只要保持清淨心,就是修行,有沒有看到?這樣會了嗎?但是有的人重點不擺在清淨心,他就把它擺在注意他的身口意、注意他的行爲舉止、注意他有沒有犯錯、有沒有犯戒?但是如果你知道根本,你用清淨心來過生活,那就對了,你如果知道這個道理《金剛經》就懂了,《金剛經》開宗明義就講這個,你現在分的清楚了嗎?所謂法的意思,一般人都拿一個法,然後他生活應該怎麼生活啦?他怎麼應該去轉凡爲聖啦?但是禪宗直接就是告訴你,就用這一顆清淨的心來生活,他就告訴你這個樣子。你只要能夠領悟那一顆清淨的心,那但用此清淨的心,就可以直了成佛,會嗎?會了嗎?講到真的蚊子叮牛角沒有反應。 

          你只要會這個根本大法,其它都叫做方便法門。那樣你就輕鬆了,就是這樣過生活、就是這樣過人生、就是這樣成佛,說成佛也是多餘的,爲什麼?只要你心清淨,願意幫助別人就對,其它都是多說的啦!沒有說心清淨不幫助別人的,沒有那一回事,爲什麼?因爲心清淨幫助別人不會累,不會累不會、也不會麻煩、也不會塵勞,人家不謝謝他也沒關係,人家恩將仇報他也笑笑,就是這麼簡單。你如果不是用清淨心去幫助別人,就不是這樣子了,你的內心就會有所期待,接着你就會創造很多的名詞,「忘恩負義」、「狼心狗肺」、「恩將仇報」,你就會創造那些名詞,你就開始罵他了;如果心清淨的人沒關係啊!我幫你沒爲什麼啦!只是這樣子而已啦! 

          「凡夫不趣道,唯恣六情乃行六道。」這個「趣」就是向,凡夫不趨向道,這個道就是清淨心,凡夫不知道有這顆清淨心。他「唯恣」,這個「恣」就是放縱;這個「六情」就是六根接觸六塵,所產生的各種妄想執着七情六慾;「乃行六道」,「六道」就是六道輪迴。我們一般的人不知道,要安住在他自己這一顆清淨的心,一直放任自己的妄心,放任自己的慾望,透過六根去接觸外面的世界;然後想盡辦法去抓取、去攀緣,希望獲得那一顆空虛的心的滿足,我們造無數的惡業,所以才有六道輪迴。 

           這就像《法華經》所講的是什麼?就是那個窮子,那個窮子不知道,他口袋衣服裏面有一顆摩尼珠,然後到處去向人乞討。你現在所追逐的東西,我告訴你,跟摩尼珠比較起來,你那叫做餿水啦!你都去餿水桶撈一些東西,你怎麼撿都撿一些破銅爛鐵,真正的珍寶,真正的佳餚,你本身就已經具足,但是你不知道。沒有體悟到的人,真的沒辦法體會那個具足的概念,那個叫做具足的概念。我們常講說成佛需要兩足尊,兩足尊就是福跟慧都要具足,所以叫做福慧雙修。有沒有,比懂得活在清淨自性的人,更有福報的?沒有!懂得活在自己清淨自性的人,是全世界最有福報的人,懂得用清淨心來生活的人,是最有智慧的人,他福慧都具足,但是你不能明白,原來清淨的心具足福、具足慧。所以一個內心完全清淨的人,就像十五的月亮,那樣的狀態就叫做如來。 

         「學道人一念計生死,即落魔道;」這一段蠻重要的哦,你有沒有?你有沒有?有!我們全班的同學幾乎都落入魔道,你不是很怕死,你看,你知道嗎?你魔道,你知道嗎?這一句就在講你!學道的人還會怕死,這一個「計」就是執着,執着生死啊!執着生死就是貪生怕死的人,現在問題是什麼?問題是誰在死啊?你在「生死」旁邊寫兩個字「我相」,你現在就是着「我相」,「我相」才會有我在生死。 

           爲什麼我說黃蘗禪師,講這一段很重要,因爲有很多同學知見不對!他認爲「他是對的」其實不對,很多人都很害怕生死,修也是修這個而已,但是那是什麼?那是你的知見,有個「我」的概念,所以才有「我害怕生死」的概念,這樣不是跟凡夫一樣嗎?所以知見很重要,有了知見其實你的修行,只要是你願意在實修,那就沒有問題,但是如果你的知見不對,你的實修就是修魔道,知道嗎?不是修佛道,你不要誤會,也不是聲聞道,是魔道!認真修一點知道嗎?牛魔王在等你知道嗎?不能這樣修啦,當然要正確,沒有「我」,誰在生死? 

          「一念起諸見,即落外道」,壞了,真是的!「諸見」旁邊寫兩個字「我見」,你的想法,都是你的想法,繼續想,看你多會想,繼續想!佛沒有知見,知道嗎?你不要知見太多,《楞嚴經》這麼說: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。」不要一直活在你的知見,把你的知見拿掉吧,把你的知見徹底地拿掉!這樣才有辦法跟你的清淨的心,有幾分的相應知道嗎?你有知見你會有清淨心嗎?你存知見,你的內在你要體悟清淨心,實在是了不可得,因爲你的知見就是塵埃,障礙你清淨。 

          「見有生,趣其滅,即落聲聞道;」「生」「滅」,這個叫做聲聞,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不是這樣觀,對不對?是啊!這個他不是一般的凡夫,他是聲聞人,他專門觀無常,他專門觀緣生緣滅。因爲他觀緣生緣滅,他對一般的凡夫的執着,他會放下,但問題他是聲聞人。《涅槃經》講說:「聲聞人,不見佛性。」你還記得嗎?聲聞人不見佛性,就是這個意思。因爲聲聞人他沒有在察覺本心,這樣知道嗎?聲聞人都是在觀察生滅的現象,他沒有察覺本心,但是他已經比一般凡夫更好了,他已經不執着緣起的現象,所以他是阿羅漢。但是阿羅漢爲什麼不見佛性?因爲他的內在不承認有這一顆清淨心,所以小乘佛教他只談六識,他不承認七識、八識這樣知道嗎?他所觀的都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五蘊,所以看《雜阿含經》都是這樣觀。「請問師父,那用心去生活,他可以看到生滅嗎?」隨順世間的人講生滅,隨順實際上不是生滅,是幻生幻滅,後面就談到。二乘人執着生滅是實有,既然是生滅是實有,二乘人他只要斷了苦,他就認爲涅槃也是實有,這樣瞭解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「不見有生唯見有滅,即落緣覺道;」二乘人是見生也見滅,二乘人講的見生見滅,原則上講的是生滅。緣覺的程度更高,爲什麼不見有生,唯見有滅,這裡面不見有生,就是那個無明怎麼來,他不知道,這樣你了解嗎?十二因緣是不是從無明開始?但是他不知道,他只知道,他只要能夠讓這些的因緣能夠斷除,然後他就離開這個因緣的法則,但他不知道它從哪裏來?這一句話的意思,是什麼?他還是不知道本心啦!他還是沒有能力察覺到,這一切都是,那一顆本心直接所變現出來的,他還是沒有能力察覺,但是他會修什麼?他從生滅門,然後修幻滅門,但是他最根本的道理,他還是不懂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談到這裏,你們現在有沒有察覺幾個概念,你們知道那個層次嗎?我們過去在談說聲聞人、緣覺人,什麼人?他們的層次,到底爲什麼,他們叫做聲聞?他爲什麼叫做緣覺?他們的關鍵在哪裏?其實黃蘗禪師用他的方式講,跟你講得清楚,他簡潔地跟你點出,它的差異在哪裏?就像天臺宗有判教,然後賢首宗也有判教,比如,天臺判教判「藏、通、別、圓」,賢首宗它也有判教,就是判說這個經講的層次是什麼層次?現在黃蘗禪師跟你講的層次,是說什麼樣的人,他爲什麼會證聲聞、他爲什麼證緣覺、他爲什麼是外道、他爲什麼會掉入魔道,關鍵在哪裏?關鍵在你到底有沒有看到實相?還是只看到生滅的現象?從剛才凡夫一直到緣覺,有沒有看到實相?都沒有看到實相,他們看到的都是生滅的現象,沒有看到實相。 

           「法本不生,今亦無滅這一句話有沒有回答?我作一個很簡單的概念,在武則天時代,那個賢首宗,賢首宗其實就是專門弘揚《華嚴經》,在武則天時代,有一個專門講《華嚴經》的法師,那個法師叫做法藏法師,他曾經爲武則天講《華嚴經》裡面的十學六相,就是講《華嚴經》的內涵。但是因爲太深,武則天聽不懂,那個法藏法師,就看到這個金鑾殿前面有一頭獅子,用黃金做的獅子,他就以獅子來講《華嚴經》給武則天聽,他講得很好,武則天一聽就懂,我相信你們也會一聽就懂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如果是這一段他怎麼說,他這麼說,他說呢,因爲那一隻獅子是黃金做的,我們稱它爲金獅子,金獅子從現象來看是不是獅子?是不是?這個獅子是真的嗎?不是吧!那它的實相是獅子嗎?它的實相是什麼?是金,這樣有錯嗎?沒有錯吧!所以它的實相是金,它的實相還是金,但是金獅子如果看久了、看累了,我可不可以把金獅子拿去重新鑄造,叫做金老虎,可不可以?從實相的角度金有生滅嗎?從實相的角度,真的有一個獅子滅了嗎?真的有一個老虎生了嗎?也沒有,會了嗎?金本不生,金亦不滅。保仁,你現在是金什麼?你現在是金保仁,你現在是金保仁,知道嗎?所以不管保仁變成什麼樣?其實保仁的本心不生不滅,他的現象表面上是滅了,其實從實相的角度,根本也沒有生滅,所以這叫做幻生幻滅,那些都是幻,並不是真實的有一個叫做生滅的東西。 

           你們上節課不是有抄《華嚴經》這一句話,有抄嗎?我念一下「一切法無生,一切法無滅,若能如是解,諸佛常現前」會了嗎?會了嗎?你能夠這樣地領悟了嗎?諸佛就常現前啊!「師父,我們比較容易覺得我們是老虎、獅子,但是不會覺得我們是金子」。對啊!你總是覺得自己是老虎、獅子啊!難怪你叫做母老虎。從實相的角度,你說你是不是佛?其實是,從實相的角度,其實你就是佛。就是說不管你是什麼樣子的人!比如說,你現在的形象是金衆生,知道嗎?你是金的衆生,金衆生,但是我是金店的老闆,我再怎麼看,我價格都算得一樣,你拿金佛像跟金衆生,如果來跟我換,我都跟你換一樣價格,一錢如果是三千,你用什麼形狀來,我都換你三千,需要爭辯嗎?你會說:「老闆,我這個是金佛像,因爲我是佛像,所以比較高貴,你要換我六千;那是金乞丐,那是比較卑賤。」如果金佛像要換六千,金乞丐是不是要換六百?你肯嗎?你拿去金店換,老闆這樣說,你會不會罵他胡說八道?他根本就胡說八道。 

           你現在知道你是佛祖,我有胡說八道嗎?我之前說你是佛祖,你跟我爭辯成那樣「說我是乞丐」。所以以大乘佛法的角度,其實看你,就是佛啊!哪一個人不是父母親的心肝寶貝?哪一個祖父、祖母看到他的孫子,都不是金孫子?有破銅爛鐵孫嗎?你會看嗎?實相就是這個樣子你認同嗎? 

          「不起二見,不厭不忻,一切諸法唯是一心,然後乃為佛乘也。」就是不起生滅有無的二見,知道嗎?假設你不見有無,亦不見生滅,這個「厭」是討厭跟嗔相應,這個「忻」是喜悅跟貪相應,你自然不就不取不捨了嗎?你自然不就是憎跟愛都不關心嗎?離你的貪愛,也離開你的嗔心,這不就是中道的實相嗎?你現在看到什麼?「一切諸法唯是一心,然後乃為佛乘也」,「一心」配「佛乘」,其實就是你這一顆心而已!其實都是你這一顆心所變現的東西,你爲什麼在那邊,起喜歡跟不喜歡呢? 

           這個「一心」就是一金,其實都是金,從頭至尾都是金。我舉個例子,那一頭金獅子,所有的毛都是金,你知道《華嚴經》的說法嗎?爲什麼普賢菩薩可以入一毛孔?爲什麼所有的毛孔當中,都還有一個世界?哪一法不是金?哪一毛不是金?你會這樣看嗎?那一頭金獅子從各種角度來看都是金,就像你看這個世界,你現在看到什麼,都是你的心,你說哪一個不是你的心?你的心不是只有身體是你的心呢,它(杯子、盆栽、外物)也沒有離開你的心,那個也沒有離開你的心呢,那個金山銀山也沒有離開你的心,那個垃圾堆也沒有離開你的心,「唯是一心」,哪一個不是你的心? 

          如果你會這樣看,你才能夠真正領悟到那一句話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什麼叫做「一即一切」?那個「一」就是金,那個獅子,從它的頭髮,從它的眼睛,從它的鼻子,從它的手從它的四隻腳,從它的皮膚,從它的所有、所有一切的東西,一即一切都是金。那換過來說,它的眼睛跟鼻子雖然不一樣,它的髮跟它的皮膚雖然不一樣,但是一切即一,說回來還不是金,怎麼看都是金,那一樣的道理,你這樣會看了嗎?以後看保仁怎麼看?都是什麼?都是佛,知道嗎?左看右看怎麼看?你不要跟人家說,保仁你最近瘦巴巴的?你不要這樣說,他瘦也是佛祖,胖也是佛祖,走迷了路,他也是佛祖;佛祖走迷了路,佛祖娶一個妻子,不用笑,佛祖娶一個什麼?佛祖,你不要說:「娶一個兇悍的女人。」佛祖娶一個佛祖,生一堆佛祖孩子,這樣就圓滿了,這個就是最高的境界,佛法的最高的境界。這個就是賢首宗裡面,所講的圓教的實相,圓教的實相就是這種實相,「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」五個層次,最高的叫做圓教的實相,就是左看右看我都感覺你是佛祖,這就是圓教的實相,這樣會了嗎?這樣譬喻比較快啦!我已經把最深的道理,用最簡單的講給你聽,你都會了,就是這個樣子。 

          你現在不要悶悶不樂了,你看你佛祖,看別人也是佛祖,大家都是佛祖,佛祖跟佛祖,所有的佛祖都住在一起,你看這是什麼世界?還需要說?這叫做一真法界。現在不是只有你是佛祖,別人是衆生;現在不是只是說你是修道人,別人是凡夫,不要那樣看。反正你修得怎麼好,大家也都是佛祖,這樣會了嗎?這樣你知道一佛乘了嗎?「無二亦無三,唯有一佛乘」,就是要跟你講這個事實,這樣晚上回到家裡好不好睡?好睡!佛祖你就要好好睡,你今天晚上縱使回家做惡夢,你所夢到的也都是佛祖啊!不管你夢到什麼?所以今天佛就會來加持,知道嗎?如果佛沒有來加持,今天晚上睡覺就自己加持,知道嗎?

 

閱讀 1258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日, 16 十月 2016 19:49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