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日, 08 四月 2018 22:58

傳心法要講記-132

作者  釋達觀/講述 無念齋/整理

zfgr

  即今三乘中說有凡聖,和尚何得言無?師云:三乘中分明向你道凡聖心是妄,你今不解,反執為有,將空作實,豈不是妄?妄故迷心,汝但除卻凡情聖境,心外更無別佛。

  我們上次是談到凡聖的心還是妄,現在從裴休的問話開始來談。

  裴休問「即今三乘中說有凡聖,和尚何得言無?」大家佛經看這麼多,佛經裏面談很多種名相、概念,其中不但談迷悟、談真妄,還談凡聖;這裡面的凡指眾生,聖指成佛,眾生跟佛。如果詳細來分,這個凡叫做六凡,就是六道;聖有三聖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是第一種說法。第二種說法,什麼叫做凡?九法界都是凡,只要你還沒成佛都叫做凡;唯有成佛,才叫做聖。這兩種說法,你都要會。

  但是讀佛經,你真的要明白如來真實義,而不是依這個文字,執著這個文字,這樣的來說法;如果你這樣讀佛經,會有很多矛盾。為什麼會有很多矛盾?簡單這麼講,佛是隨著各種因緣,而說各種法。對執著空的人,他說有;對執著有的人,他說空。有時候講肯定的法,有時候講否定的法。對一般人講人天法;對小根器的人就講聲聞法;中根器的人講緣覺法;大根器的人就講菩薩法。所以讀佛經,一開始就要知道這個意思,而不是執著讀的那一本經不放,針對經中「文字的內容」,不明白「佛為什麼這麼講」;腦筋中只有這一句話「是佛經說的」,就咬著這句話「是佛經說的」不放,很多人學佛很固執,就是這麼固執。

  比如佛說,我們這個世界就叫做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,娑婆世界是痛苦的,佛經有沒有這麼說?有,這個是從凡夫的心來看。佛經也有講「釋迦牟尼佛的世界」,以釋迦摩尼佛的心,來看這個世界是清淨的,維摩詰經就是這麼說。請教各位,這兩種說法哪一個對?哪一個錯?兩個都對。我再用一般人的說法,比如說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」,有人講說淤泥是污穢,不過也有人說淤泥是養分,沒有養分蓮花怎麼生長。你說這兩種說法,哪一個對?都對。

  在讀佛法,如果你不了解它,其實讀起來會很辛苦,若沒有善知識教導,那我會勸你,乾脆好好讀一種理論就好。只是程度有深跟淺,千萬不要說,自己學的理論是對,別人學的是錯,這樣的講法,第一你太獨裁,第二你太狂妄。就像瞎子摸象,象的左腿也是象腿,象的右腿也是象腿,他都有摸到,你不可以說別人的就是錯。

  佛法很多種概念,如果你把心靜下來,好好讀的話,會察覺到一點矛盾都沒有。我現在講的這個概念,你不可以說「師父你已經講過了」,所以這個概念我懂了。不是這樣子,而是你要自己在看佛法時,要看得懂到底在講什麼。比如說,是講小學程度,還是講中學程度,還是講大學程度,還是講博士班程度,一看就應該要知道「他在講什麼程度」。千萬不要只有聽我理論分析,「啊!好像有這樣的概念」,但是你自己看佛經,卻看不懂到底是講什麼程度,這是你自己要判斷。

  再講一個概念,大家都在學佛法,不是每個人學習的理論,跟你學的都一樣。譬如說,有的佛弟子認為眾生沒有佛性,你不用驚訝!學南傳者,不承認眾生有佛性,講佛性,他們會笑你。而漢傳或是中國佛教,或是我們稱大乘佛法,就會講眾生皆有佛性。這兩種思想就不一樣,你以為說,佛弟子都一定認同「眾生皆有佛性」嗎?不一定。你說,他們有說錯嗎?不可以說,他們有說錯;因為,他們可以證悟阿羅漢。為什麼?因為,他們只要悟到-現象界的本質,都是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,就可以證阿羅漢。他有沒有看到佛性?他沒有。為什麼他們不談佛性?因為他們不承認有佛性,所以不談佛性。漢傳佛教,都是大乘的思想,大乘的思想也是談佛性,所以我們認為有佛性。

  你以為只有這兩種理論嗎?不只這兩種理論,《涅槃經》是說眾生皆有佛性,《法華經》怎麼講?《法華經》認為眾生只要願意學佛,有一天,一定會成佛。各位注意聽,這個概念就是說,只要你願意學佛,「眾生未來一定成佛」。這樣的講法,有沒有比「眾生皆有佛性」,讓你們更有信心,有還是沒有?有。還有更直接的講法,禪宗講說「即心即佛」。有沒有再更直接的講法?有,《圓覺經》講「眾生本來成佛」,光是這個概念,包括大乘的,都不能認同「眾生本來成佛」。一樣都是大乘佛法,你說「眾生皆有佛性」我可以接受,你說只要好好修行,「以後我會成佛」,我也可以接受,你說「這一顆心就是佛」,我還是可以接受,但是你說「眾生本來成佛」,我不能接受,為什麼?眾生本來成佛,我為什麼會迷失?讀佛經可以有不同的思想,有問題,沒有關係,重要的是,你要知道「你在想什麼」,認同「什麼思想」。

  舉個例子,比如說,我這一輩子,要當個快樂的上班族,這樣想法有錯嗎?沒有錯。另外一位同學說,我這一輩子,要當個大企業家,能夠服務更多的人,這樣的想法,有沒有錯?沒有錯。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想法,不要懶散,不要因為聽了很多想法,自己卻沒有什麼想法,不要學佛學到變這樣的人。不要這樣學,這樣對自己不清不楚,不負責任。

  讀一本經,就要知道這一本經在說什麼?你自己要知道,不是表面上好像知道。你大略知道,因為眾生根器不同,佛為眾生說不同的法。但是,你又看不懂經典在說什麼法,事實上,就是存在這樣的狀態。有時候,我們自己不好學,不上進,好像懂,其實不懂,因為不知道「自己不懂」。所以,別人所學的思想概念「跟我不一樣」,我不會說他錯;但是,我會知道「他在講什麼」,這個概念很重要。

  今天下午四點,有一個新加坡的居士,打電話給我,他在網路聽我講《涅槃經》,聽到正起勁,就沒有再繼續說了;因為,我《涅槃經》還沒講完,所以他就打電話來問我「是不是資料沒有上網,還是怎麼樣」?我說「沒有,只講到那裡,之後就停課三年」,這樣因緣已經錯過了,還會不會再繼續講下去,就要看因緣了。因為,那大本經,如果現在要去接,我怕很多同學接不上,尤其,之前很多同學都沒聽到,對不對?怎麼接?各有各的因緣。他問我說:「師父,佛法的中心,是不是在講緣起?」我說「是」,「但是,師父,我聽你講《大般涅槃經》,好像很少聽你講到緣起。」我說「佛法不離開緣起,我講《大般涅槃經》有講緣起,講的是真如緣起;真如就是心,一切的緣起不離心,這叫做真如緣起。我講的並不是業感緣起,不是阿賴耶緣起,是真如緣起。」他說「哦!那我懂了。」

  剛才講的那些概念,是不同概念、不同層次,按照這樣的角度,來跟各位講,你就會知道,當你在看經典的時候,自己不見得看得懂「這一部經到底是在講甚麼」。學東西要捫心自問,不要學很表面的東西,自己不願意深入探討,就停留在表面的東西,這樣學佛法當然會越學越淡,越學越無聊。就是因為知道要不斷的精進,所以你才會越學越有味道,才會法喜充滿。知道自己在學什麼,你才會樂在其中,才會知道現在走到什麼程度,所學習的到底是什麼。為什麼祖師大德他們在「判教」,為什麼要這樣判教?因為這些人都是過來人,他才有能力把三藏十二部經典,透過這樣去區分經典類別,分析它們的層次。祖師就是祖師,一般人光是一本經,讀起來就頭昏腦脹了,怎麼有辦法去看到整體,又把它分類。你用心學,會很有趣。

  這裏所講的凡跟聖,有凡有聖。佛為什麼要這樣講,為什麼要講有凡有聖?佛當然是為眾生說的,為了要鼓勵眾生,為了要給眾生有個方向,所以講成佛這件事。為了解決眾生的問題,才講離苦得樂。但是,當佛講有凡有聖的時候,你開始迷失了,你迷失在佛講的話中,佛講這些話,其實,為你方便說。

  諸法無行經︰

1.凡夫著名字,不知語言性,
 名字非名字,知是得無生。

  有一本經叫《諸法無行經》,裏面說「凡夫著名字,不知語言性」。「凡夫」,我們就是凡夫,佛為我們所講的名相,我們就執著那個名相。就像裴休,執著佛說有凡夫,也有聖人的名相。我們就是執著那個名字,佛說地獄,就執著地獄;佛說天堂,就執著天堂;佛說世界是娑婆,就執著娑婆;佛說它方世界是極樂,就執著極樂;佛說我是凡夫,就執著凡夫;佛說你是佛,就執著你是佛。所以為人說法,其實要很小心,因為往往出自好心要為人們說,反而害了他們。就像父母本意都是為孩子好,有時候,反而害了孩子。為了幫助你,反而讓你變成依賴;為了破你的執著,反而讓你更執著。

  說法相當困難,不要以為說法很簡單,一般父母親教孩子、老師教學生、主管教部屬都很困難,難在哪裡?難在內心習慣妄想、執著,別人講什麼就執著什麼。有時候,想到這樣,我都不知道,該怎麼跟你說。比如剛才,講佛說地獄你就執著地獄,佛說天堂你就執著天堂,不過,每個人的對這句話的解讀,都不一樣。有人就解讀「達觀師父說,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」。我是這個意思嗎?我不是這個意思,問題是,每個人的心都自己胡思亂想,你說可不可怕?說法的,應該怎麼說?你要批評一個人很簡單,你講任何話,我都可以批評你。

  你要知道,我們在讚嘆釋迦牟尼佛,那可不是隨便說的。他有辦法這樣開導很多的人,那種智慧到底是多麼高,你想過嗎?死腦筋就是執著,只要有辦法破他的執著,所說的法就叫妙法。只要沒辦法破他的執著,講的妙法亦是毒藥啦!對他來講是毒藥。比如說,有人聽到「他就是佛」,他就貢高我慢,「我就是佛」,都不用修了。有人聽到「他就是佛」,他開始懷疑對他講這句話的人,一定是魔來騙我的。跟他講「你是眾生」,他就跟你說「佛也是眾生修來的」,對,佛是眾生修來的。你抬高他,他不敢承擔;你貶低他,他自尊心受損;你說中道,聽不懂,不要以為聽的懂,請問一下什麼叫中道?我已經寫在黑板了,你怎麼可以偷看答案。徹底的不執著才是中道的意思,中道不是指中間,也不是折衷,不是這個意思。

  這些祖師禪師開悟的人,真令人佩服的五體投地,為什麼?因為,你用你的角度去看,你就察覺到很困難。所以,你是不是要重新,再看一下之前看的經典,去思考,過去的想法對嗎?過去你所認知的這一本經,想法對嗎?只是看到表面的文字,不知道文字真正的內涵,就是「不知語言性」。文字就是語言,語言就是文字,你不知道它真正要表達的內涵。這些內涵,只是告訴你不要執著,要破你的執著。那個「性」的意思,就是空性,你要知道它告訴你的,就是不要執著。

  「名字非名字,是知得無生」。名字非名字,說這個名相,你不要執著,經典說凡說聖,你就不要執著說凡說聖。「是知得無生」,如果你真的懂了,就證得無生法忍。你會問說有那麼快嗎?現在不是快慢的問題,而是說,你是否真的懂這句話。無生的意思,是一切法無生,一切法無滅,因為一切法,畢竟空寂。你執著的又是什麼?真的有一個叫凡夫嗎?真的有一個叫聖人嗎?你看黃檗禪師怎麼回答。

  「三乘中分明向你道,凡聖心是妄,」這個分明向你說「凡聖是權巧方便」,告訴你「現在是什麼狀態」,你應該「如何去突破」,所以為你「安立一個假名」,迷的狀態,謂之凡的假名;悟的狀態,謂之聖的假名,凡聖是假名,黃檗禪師說這是妄。

2.若人求菩提,則無有菩提,
 是人遠菩提,譬如天與地,
 知諸法如幻,速成人中上。

  看黑板上2.第一句「若人求菩提」,現在跟你講有一個聖,你就要求菩提,希望能夠證得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對不對?所以跟你講一個聖,你就要求一個聖的境界嘛!你看到了嗎?

  接下來這句「則無有菩提」,這句對一般人是看不懂的。菩提是什麼意思?菩提就是不可得的意思,菩提是覺,覺什麼?覺悟一切法,皆不可得。求不可得,求得到嗎?這樣意思有沒有很明白,求不可得怎麼求都得不到,這個叫做「則無有菩提」。

  第三句「是人遠菩提」想要求菩提的人,反而越求越背道而馳,想要覺悟的人反而越來越迷失。有人問大珠和尚說「什麼是生死業」,大珠和尚就回答「求無上菩提是生死業」。大珠和尚這樣回答,跟這個意思一模一樣。

  第四句「譬如天與地」,意思就是說假設你要去求菩提,去求一個不可得,你離覺悟就越來越遠,有如天與地距離這麼遠,就像《信心銘》所講的天地隔離的意思。為什麼這個人想要去求個菩提呢?

  「知諸法如幻,速成人中上」想要求菩提的人,就是不知道諸法如幻,他認為有一個真的叫做菩提的東西。成佛是什麼意思?是有一個東西叫做成佛嗎?還是有一個佛可成,禪宗分明就告訴你,什麼是成佛?見性叫成佛。見什麼性?了知一切法,無所有,不可得,畢竟空,成佛。如果你知道諸法如幻,就可以速成人中上,人中上就是成佛的意思,要成佛這樣最快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黃檗禪師說「凡聖的心」,就是你求凡求聖的心都是妄,因為它不可得,求甚麼?

  「你今不解,反執為有,將空做實,豈不是妄」把「反執為有,將空做實」這八個字畫起來。為什麼,當今大家在修行當中,有那麼多爭論?黃檗禪師向裴休說,你讀了那麼多佛法,但是,你至今還是不了解,你沒有真懂。讀那麼多佛經,你至今,還是把那個如夢幻泡影的東西,把那個緣起性空,諸法因緣生的東西,反執為實有。什麼是實有?菩提是實有,覺悟是實有,成佛是實有,涅槃是實有。黃檗禪師說「將空做實」,你把畢竟空寂的東西,當成是一個真實的東西,你這樣豈不是妄嗎?講得很清楚。

  讀到這邊,不知道是你過去就知道這個概念了,還是你要調整你自己的心態,其實心中有某些的執著盲點,有時候,你真的沒辦法察覺。過去曾說過一個概念,我說你想要去求悟,你只要把有求的心止息,那就悟了,這概念我講過好多遍,但是我不知道你的內心,到底有沒有什麼感覺。

  若今天,你內心不感到震撼,就代表你不可能開悟,會開悟,內心一定有很大的震撼。有很多的概念,聽起來,好像沒有什麼,那不是沒有什麼,而是,因為你漠不關心,沒有去思索過。當別人跟你講開,你不會震撼,因為那個東西,不是我苦苦追尋,也沒有思考,從來也沒有懷疑,也沒有覺得我不懂,你現在跟我講,好像也沒有什麼,這就是你自己內在,不負責任的樣子。如果你是苦苦去追尋,人家跟你講,就是臨門一腳,就會悟道,一定會悟道。

  舉個簡單的例子,比如說,你有佛性,你內在會不會震撼?不會。老實說,如果我向同學說「你本來成佛」,若你內心會起伏,不管所想的對跟錯,內在開始會懷疑,會恐懼,至少要刺到心裡,就會有反應。告訴你,修很久了,這句話刺進心裡,當下開悟,禪宗的公案都是這樣子。禪宗的公案講你就是佛,當下就開悟了。有的話講給你聽,你無動於衷,所以有些話我也不太想講。你若是這樣是很危險的,也就是說,你把法寶當成垃圾,不希罕了,那個是寶,對你來講,已經沒有用了。所以,你要知道,禪師的手段,為什麼那麼激烈。禪師照進度,講給你聽,你就沒反應。例如「哎喲!你有佛性要好好修,以後才能當佛祖,知道嗎?」「知道。」十年前這樣講,十年後還是這樣講,等到要往生那天,還沒斷氣,去為跟你開示「沒關係啦!這輩子沒修成,下輩子繼續修啦!」不然我要講什麼?難道,我可以說,等你要死了,我說「你就是佛祖啦!」你會不會跳起來?你就要死不活的,有效嗎?一個要當老師的人,他應該先要體悟到老師的心,以後,才有可能當個好老師。一個學生,他先要體悟當個好學的學生,才有機會變一個好學生,不然他沒辦法做到。

  「妄故迷心」,「迷心」兩個字畫起來。「心迷」、「迷心」,這兩個意思,一樣還是不一樣?哪裏不一樣?說說看。「心迷」是什麼意思?一般人看到這兩個字,他會想這個問題嗎?正確的說法是迷心,不是心迷,為什麼?迷心-不識本心,看到了嗎?迷心就是你不識本心。奇哉!奇哉!大地眾生,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這個就是心,只因妄想執著,所以不能證得,就是迷心,禪宗講的就是講這個。為什麼讀六祖壇經,一開始就告訴你「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」,為什麼跟你講「一切法,不離自心」,你迷失了本心;而不是,你的本心產生了迷失。這個意思不太一樣,你迷失了本心,跟本心產生了迷失,一不一樣?不一樣。

  我一直講一個概念,一杯清淨的水,倒出來怎麼有可能變混濁,如果你那一顆清淨的心產生迷失,那就是說一杯清淨的水,倒出來變混濁,這樣講的通嗎?不通。心不生不滅、不增不減、不垢不淨,菩提自性本來清淨,指的是過去清淨,成為眾生就不清淨,是這樣說的嗎?不是這個意思。菩提自性本來清淨,指的是過去清淨、現在清淨、未來也是清淨,不是變眾生心就不清淨,這樣就有生、有滅了,不是不生不滅、常住真心的道理。

  根據禪宗的概念,你今天之所以會這個樣子,是因為你迷失了本心。舉個例,有一個人他在追求幸福,是他沒有幸福,還是他迷失了幸福?幸福是什麼意思?就像我剛才所講的,成佛是什麼意思?幸福就是找一個人來愛我,叫做幸福嗎?我只要是找到心愛的人叫做幸福,幸福的定義是這樣嗎?找到一個愛我的人,就叫做幸福,那為什麼,後來會離開呢?為什麼結婚會離婚呢?為什麼同居會分居呢?為什麼牽手會分手呢?聰明的各位,告訴我為什麼?他既然已經得到幸福了,他為什麼要放棄幸福?天下有那麼笨的人嗎?所以由此可推,幸福的定義不正確,這種定義會被推翻。真理,是任何人沒辦法推翻的,你的概念會被人家推翻,那就不是真理。

  一般人的思考模式是這樣的,第一個思考是我不幸,第二個思考就是我要幸福,第三個思考就是我要去追求。這不須要學佛,一般人的思考就是這種思考。你不要這樣思考,如果你要這樣思考,首先,應該思考「什麼是幸福」這個概念,再來,才討論後面的事情。但是有人這樣思考嗎?隨便街上拉個人問,有人這樣思考嗎?身為父母親,你有教過你的孩子,思考這個問題嗎?身為老師,你有教過你的學生,思考這個問題嗎?不知道「什麼叫做幸福」,我可以跟你保證,他一輩子得不到幸福。

  同理可證,修行人思考模式也是這樣,不幸是什麼意思?我現在是眾生,幸福是什麼?我要成佛,那眾生如何成佛?他如何透過方法才能成佛。佛弟子這樣想,凡夫呢?一模一樣的想法。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法,你先把世間法的概念拿出來,其實你跟世間人的概念,是一模一樣的。不過你在學佛,怎麼都一樣?簡單講,你跟他們一樣迷失。你怎麼會這樣思考呢?

  你應該先思考「什麼是成佛」?我教的都是訣竅,你們課聽那麼多,到底有沒有真消化。你沒有思考這個問題,只是一頭栽進去--要好好修,改天要跟佛祖一樣。舉個例子,今天兒子跟你講要成功,你問他為什麼要成功?他回:因為我現在還沒成功。第一個概念-我還沒成功,第二個概念-我要成功,第三個概念-我要認真努力打拼,有一天我才會成功。我現在所講的就是世間人的盲點;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察覺到,當在講佛法,我一定講世間法來對應,但名相不一樣,你的感覺就不一樣,代表你對名相執不執著?是執著的。名相是真名還是假名?是假名,但有用嗎?沒有用,為什麼?你的內在不同名相,你的反應就不一樣,我都知道。也就是你會教你自己、教別人嗎?教別人的意思,不是叫你去當老師,而說教你身邊的人。你身邊的人就一定有這種概念,他要成功有錯嗎?沒有錯,他想要幸福有錯嗎?沒有錯,他想快樂有錯嗎?沒有錯,但是他既不成功又不幸福又不快樂,怎麼辦?你有沒有發慈悲心啊!這個議題會換嗎?

  關鍵是我想要什麼,這個概念要擺第一個議題「你要很清楚,它是什麼東西」。不管是改成功、改幸福、改快樂都一樣,快樂是什麼意思?成功是什麼意思?幸福是什麼意思?你多換幾個名相,的腦袋會越來越靈光,這樣心才會發光,不要來聽課,從心光聽到心暗,暗淡無光。而且,你們不可以一直聽我說,你自己要好好想想。我不喜歡你當錄音機,你要想盡辦法來推翻我的理論,想盡辦法說「師父,你說錯了」。「師父,我想請問,如果,知道什麼是成佛,那麼接下來呢?」接下來,步步是蓮花。什麼叫做快樂?知足就是快樂,我已經懂了,接下來「如何快樂」,你會這樣問嗎?「師父,我不知道什麼是快樂」,才會問「如何才能快樂?」已經知道「原來,知足就是快樂」,你還會問我「如何才會快樂嗎」?還需要這樣問嗎?應該就不用了。這樣,你相信頓悟的理論了嗎?原來這樣就頓悟了。

  從今以後,就快快樂樂的過,還須要問「要怎麼快樂」嗎?如果這樣問,就代表你不知道「什麼叫做快樂」,聽懂嗎?如果你說「師父,我知道,知足就是快樂,終於懂了,知足就是快樂,所以快樂根本不外求」,沒有錯!心外求法便是迷,菩提只向心覓,何勞向外求玄。快樂只向心覓,何勞向外求快樂。「師父,那是自己想的。」當然是自己想的,想的開就好,想不開就繼續痛苦。六祖也是自己想的,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,也是自己想的,難道是有人跟他託夢嗎?當然是自己想的。

  「師父,不是有真心妄心嗎?」上節課,不是說你有幾顆心嗎?我管你是真心還是妄心,你能想開就好了,這樣會了嗎?重點是你想得開,不管你什麼心,想開,就天天開心,就這麼簡單。為什麼,你們迷失了你們的心?因為即心是佛,自心是真佛,你要到哪裡去求個佛呢?你要到哪裡去成佛呢?黃蘗禪師就是要跟你講這個,就是你們迷失你們的心了。

  「請問師父,你說心迷不對,但是在六祖壇經,法達不是講心迷法華轉嗎?」現在又執著在名相上了,有的文字,上下文是可以通用的,知道嗎?佛不是說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嗎?在《大般涅槃經》為什麼講「常樂我淨」,意思不是一樣。

  「汝但除卻凡情聖境,心外更無別佛」,這一句話很重要,關鍵在兩個字「除卻」,相對的概念是「凡聖」那兩個字。凡、聖是相對,性、相也是相對,真、妄也是相對,這樣再對下去,對得完嗎?眾生跟佛也是相對,生死跟涅槃也是相對,這樣還要繼續說嗎?講不完吧!所以學佛,不是去這邊,得這邊,這樣學佛不對,學佛不是這種學法。但是,二乘人會這樣學,中下根器的人也會,上根利智不這樣學,這樣不徹底。如果,一般人能夠這樣學,我們也不要說人家錯,不錯啦!這樣就好了。

  大智度論︰

  離是兩邊行中道,是為般若波羅蜜。

  所以《大智度論》分明跟你講「離是二邊」,它意思就是說,「離」就是不執著,你不可以執著凡,也不可以執著聖,都不可以執著。一般人只知道離相,卻不懂離性。離「相」其實包括「性」,照見五蘊皆「空」是包括「有」,因為《心經》後面講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講的很清楚了吧!所以離「色」,也要離「空」,這才叫做離兩邊,才是中道義。兩邊都離,才是中道實相,才是中道的妙義,才是緣起的中道。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,才是真正有智慧,真正通達。所謂波羅蜜,方便說,是由此岸到彼岸,究竟義是彼岸跟此岸兩邊都不成立,不從這邊到那邊,而是這兩邊都不執著,這樣才是《金剛般若波羅蜜》。

  六祖壇經︰

  行於真正,離迷離覺,常生般若,除真除妄,即見佛性。

  《六祖壇經》這麼說,行於真正,真正的修行,離迷也要離覺,你不可以離迷,執著在覺。所以,有一天開悟,不要到處跟同學發email或是傳line,知道嗎?「你知道嗎?我今天睡覺起來,突然,夜賭早上的月亮開悟了」然後到處傳line,那就是瘋子。六祖惠能講「離迷離覺」,接著「常生智慧」,真正有智慧的人除真、除妄,不是只有止息妄心,真心現前,才是真正的見性。這樣的人才能夠見性,不然你怎麼見性?這些你會嗎?我相信你的腦袋聽懂,但是你會嗎?如果,我出生活當中的考題給你,你一定不會。你若是聽懂,為什麼不會?你聽懂了,卻不會用,你自己要好好想想。

  今天沒有時間了,回家好好想想離兩邊,懂不懂?下禮拜就準備來領考,你懂就來考試!我看你離兩邊怎麼生活。

閱讀 1608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