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24 四月 2015 08:00

金剛經六祖口訣講記-22

作者  釋達觀 / 講述  無念齋 / 整理

復次,須菩提!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;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布施。

凡夫布施,祇求身相端嚴,五欲快樂,故報盡卻墮三塗。世尊大慈,教行無相布施者,不求身相端嚴,五欲快樂,但令內破慳心,外利益一切眾生,如是相應,為不住色布施。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[復次,須菩提!] 復次這兩個字會一直出現,意為「接著」或「再來」。這兩個字有兩種涵意:一種是補充前面的,一種是說明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[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,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] 菩薩講的就是前面的不住那四相的菩薩。法就是一切法。在生命的過程,遇到各種境界,種種狀態,人事時地物,你都應該無所住:住就是執著。好的不執著,壞的不執著;逆的不執著,順的不執著,一切都不執著。現在雨下很大,我們等一下就下課,執不執著?你應當不執著下雨要來上課。我們要對一切不執著,都能面對自己的內在,真是很困難。不執著不是叫你不要做,而是叫你「行於布施」。你看經典不要很呆板地只看到行於布施,你就鎖定布施。行於布施就是行一切法,也就是行六波羅蜜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應無所住不著「有」,行於布施不著「空」,空、有都不落,這叫「中道」。你只要能夠按照這句話去修,就足夠你成佛了。我前面講過,你應該起觀照去思維。你不要回家,把工作都做好了,洗完澡了,連續劇也看完了,接著坐在蒲團上才會思維。你應該在行、住、坐、臥、上班、下班都會思維。我不是叫你只思維卻不幹活,你不要誤會我的意思。你該扮演什麼角色,你當好好地去做,這叫「行於布施」。上班好好當個職員,下班好好當個父母或子女,跟朋友出去好好當個良師益友,來這裡讀經典好好當個學生,去修行好好當個行者。這很困難,因為我們總是不願意付出自己的實力,一直保留。當然,也許你沒有實力,那你總有耐力吧?我們常講,沒有功勞也是苦勞。沒有功勞是因為沒有實力,有苦勞因為有耐力可以付出。你不要說沒有實力也沒有耐力,那你算個人嗎?你說:「當然算個人,叫病人。」病人也可以度人,當你生病的時候最好是得慢性病,躺在病房裡,度所有的醫生和護士,你就可以含笑歸天了。你雖然生病,只要嘴巴可以講話,無論你什麼狀態,你都可以度化眾生。不要以為生病就開始躺在那邊要別人度你:「醫生度我一下。護士,注射的時候拜託不要讓我那麼疼。」觀念差那麼多。一個知見正確的人知道怎麼做,他時時刻刻都會做,而且做得很自然、巧妙,他懂得權巧方便。所以,維摩詰居士裝病講不二之法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「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」,我比較習慣從後面這句話講,只有行於布施,你才能夠看你的內在:你現在做一件事情,你的內在怎麼樣?你的內在執不執著?你做一件事情,你被這件事情打敗了,也是一種執著;你做一件事情,你迷失在順境也是一種執著。生命的過程,你常常在做事,但是很執著。你問:「我可不可以不做?」不做也是執著,你是行於懶惰。行於布施之布施,我相信大家已經耳熟能詳,就是因為太熟悉,你才不願意去想。比如你們有沒有好好地思維過「知足常樂」這句話?同理,你們有沒有好好地思維「布施」這兩個字?而且知道它的內涵,知道它的真實意?還是只有一天到晚在背布施分:法施、財施、無畏施。什麼是法施?什麼是財施?什麼是無畏施?布施用於外就是利益一切眾生,用於內就是對自己,破自己的慳貪。自己的貪沒有破,因為執著,一個執著的人吝嗇,他是不願意布施去幫助別人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    學佛不是要學多廣,而是你到底能不能瞭解它真正的內涵。對於布施,我相信你很少聽到它整體的內涵。《金剛經》中常出現布施,如果你輕易把這一個概念帶過,《金剛經》的精髓你不容易懂。《金剛經》不是只有談「空」,還談空中生妙有,即性空不妨礙妙有,妙有不妨礙性空。如果你不懂布施的真實意,你可能就沒有辦法如法地修行,也就是你可以沒辦法如法地行菩薩道,而只是停留於解脫道,尋求自我解脫。要行菩薩道的人,一定要行布施。我當初讀《金剛經》的時候,覺得幾個概念不容易懂:第一個是「四相」;第二個「是什麼非什麼是名什麼」,《金剛經》常有這樣的三段式;第三,《金剛經》明明是一本般若經典,但我在其中很少看到「智慧」這兩個字,卻常常看到「布施」這兩個字。不知道你在讀《金剛經》有沒有對此產生疑惑?學佛要產生疑惑,你才會有所悟。不要經典怎麼說,你就怎麼看;也不要師父怎麼講,你就怎麼聽。你可以有疑惑,疑惑破除,你真正的信心才能夠建立起來。你現在的信心還不足以叫信心,真正的信心是要疑惑破除才會生起來的。就像很多人至今還不相信因果,除非他遇到才會相信。不是每件事情你都會遇得到,但是你可以以此類推,也就是這件事情的道理你懂的話,第二件事情你可以觸類旁通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如果你沒有好好深入去瞭解布施的內涵,你要修行是很困難的。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」這句話,說的是如果你要修成菩薩就一定要「無所住,行於布施」。我們先來談什麼叫行於布施,然後再談無所住。我今天替各位做一個整理,我要講的內容是從很多經典找出來的,有《大般若經》、《華嚴經》、《大寶積經》和《寶雨經》。我把布施所要具備的條件節錄出來,用白話的方式來跟各位談這個問題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布施這兩個字的定義:「布」即利益分布;「施」即施惠於人。你願不願意將你自己的利益分布給天下所有的眾生?這實在是太困難了。這一輩子打拼,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利益著想,誰願意將自己得來的利益普遍地散播給天下所有的眾生呢?到底有幾個人做得到?以當代來講,在家人我只看到一個人,叫辛格勒,他散盡所有的財產來救猶太人;第二個出家眾,大家最公認的莫過於是證嚴法師。你很少看到一個真正符合布施條件的人。布施可大可小。有時候你的布施不叫布施,而是不如法的。

            布施可用慈悲這兩個字來解釋。所有的菩薩的第一個條件就是慈悲,所以才叫「大慈大悲」。無論是哪一尊菩薩都是慈悲的。我們常講說:「我們應該以慈悲為懷。」這就是你的本懷。佛陀的本懷一定要建立在慈悲之上,他不是叫你一個人在山上修行就好了。假設你沒有積極地幫助一切眾生,這並非釋迦牟尼佛的本意。佛叫這些弟子能夠去明白這個道理,也將這個道理積極地來告訴所有的眾生。自己好好修行叫二乘人;自己懂了,願意將自己所懂的去幫助天下的眾生,則叫菩薩。我們雖然還沒有菩薩的境界,但是我們應該去學習。在學習之前應該先懂它的內涵,否則我們沒有辦法學。就像《金剛經》屬於大乘經,所有的大乘經典一定是先行菩薩道,才叫大乘經典,不然就是小乘的經典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為什麼《金剛經》一直談布施呢?我先談《大般若經》中一句很重要的話:「一切修行當中,應先行布施」。《大般若經》有六百卷,但它濃縮起來就是《金剛經》。為什麼這本講甚深智慧的經典會講出這句話?為什麼修行當中要先行布施呢?修行,修就是修正,修正你錯誤的思想、觀念、言行。當你錯誤改變之後,你必然就會行正確的,正確的行為就是行善。比如說,你本來就應該和和氣氣地待人,本來就應該主動去幫助別人,這叫正確的行為。一個慈悲的人一定不會害人,他不可能去犯錯,那他就達到第一個條件:「諸惡莫作」;慈悲就一定會行善,所以他一定會「眾善奉行」。我們常講:「白天不做虧心事,半夜不怕鬼敲門。」或是:「仰不愧於天,俯不怍於地,我光明正大。」一個內心光明正大的人,他有什麼恐怖、憂慮和不安?他根本就沒有這些問題。這樣,他的心不就清淨了嗎?那他不就「自淨其意」了嗎?

           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這四句很重要的話就把佛法講完了。以布施或慈悲的角度來講,所有的佛法已經完成了,你不用再摸索怎麼修行?學什麼法門?一個人之所以會成功,最重要的決定是他的心態,一個人會不會開悟也是如此。成功的人都是踏實的人,真正修行的人都一定是老實的人,這是最重要的核心。如果你離開這個核心,你一定是欺騙自己,你一定是盲修瞎練。你學太多的東西都是沒有意義的,因為它都不能夠落實,因為你根本沒有辦法改變。比如說,你問一個人:「你怎麼修行?」他就告訴你他用什麼方法來修行。但是假設他的身口意沒有改變,他是不會被人家認同的。這樣的修行人,縱使讓他修成,也是修到變成魔,因為他這個人沒有改變,他只是學更多的東西讓他更有力量。魔的力量也很大,所謂「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」。他一定不會變成佛,因為他基本的核心沒有改變,因為他基本的態度偏差了。

            照理來講,一個人真正能夠做到慈悲,他才有資格去學禪定,接著才有資格去學般若,這叫定慧。我們常講定慧等持,你沒有慈悲心,你憑什麼有定呢?但是,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,也就是沒有人注意到布施的重要性。人們一剛開始總是想學智慧和禪定,實在是了不可得。你的嗔恨心還是這麼重,你的貪慾還是這麼深,你想透過打坐而入定,這樣對你好嗎?如果你想透過打坐,去改變你的貪慾、嗔恨和愚癡,這樣還不錯。問題是,假設你的打坐不是要經過這個階段,你的學習一般都是會退道的。你要學成一個魔也不簡單,比如你要變成台灣黑社會最大幫派的老大也不簡單,這還是要努力的,只是努力的方向錯誤而已。好的要努力,壞的也要努力。我們一般不會學成魔,只是會退道,會半途而廢,因為學不了。我們先略說布施:

            「財施」:你們一天到晚在看新聞報紙,你們看到什麼事,能夠幫忙的就當幫忙。有時候你們要幫忙,也不一定要看新聞電視報紙,身邊的人有需要幫忙的,你們就去幫忙。無論是金錢還是物質,都叫財施,能做的你就做。你做不到,常常願意拿人家的東西,卻不願意付出。雖然你在讀聖賢書,但是你的所作所為都是在貪小便宜。有一個名詞叫雅賊,文雅的賊,真是很奇怪的名詞。賊就賊,還雅什麼?你讀聖賢書,但是你的所作所為是小人、小氣。我常這麼形容:「要不你就讀小人的書,做小人的事,這樣才名正言順。」連最基本的你都做不到,已經沒有比財施更基本的了。

           「法施」:你不要把它定位得太高,不要把它定位成講經說法。你只要先把它定位成你懂得肯定、關心、讚美、啟發、鼓勵人,你先從這樣的法施來學。以上所談的就很困難。你講話有肯定人嗎?很多人講話都在批判人;你講話有鼓勵人嗎?你都在刺傷人,落井下石。不要聽《金剛經》說為人講一句四句偈,其福勝彼,回到家就跟你母親說:「母親,我來跟你說[應無所住而生其心]。」你只要關心你媽媽就好。當然,你的層次越來越高,以上所談的只是方便,不是究竟。你要老實面對你自己的程度來幫助別人,也不要說:「我好羨慕別人很會說法。」你要用你的程度來幫助別人,不懂的,你要虛心學習。

           「無畏施」:當別人的生命、財產遇到了威脅,我們願意以大無畏的心去幫助別人。我常講:「消防隊員都扮演無畏施,你敢嗎?別人都往安全的地方跑,他們卻往危險的地方衝。」你說:「那有什麼了不起!他們是拿人家工資沒有辦法。」那義消呢?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人,從各種層面在做我們做不到的事情。請你把佛法落實於生活。布施的方式很多,你要對人家笑。為什麼大雄寶殿一進去就看到彌勒菩薩?你一定要歡喜,一定要開口,這是接引眾生、做人最起碼的條件。你只要願意微笑,你和別人所有的恩恩怨怨都可以化解。你就是不願意微笑,甘願對狗笑,不願意對人笑。我常講:「一個人不是帥不帥,也不是漂亮不漂亮,他只要會微笑,他的人緣就很好。」微笑本來就是開口,看到人就開口;不笑,嘴巴都閉起來。你不習慣開口,就是不會關心、鼓勵別人,跟你在一起的人也痛苦。你不要以為:「我有守五戒,我沒有傷害別人。」我看到你的臉,我就瞭解你不懂佛法,你不知道緣起甚深,你變臉就是造業。你說:「師父,有這麼嚴格嗎?」本來就是這樣,你的臉色很不好看,那是意念不對,這樣你不是造惡業嗎?我苦口婆心,從我開始講經典就一直在講。這是我認為最簡單的,你都做不到。

           

閱讀 2093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, 24 四月 2015 09:37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