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4/02/01
◎師指明路,徒須自行,雖教其理,但從心悟。
◎向外攀緣,妄念不斷,回歸一心,自性現前。
◎道在日常,無密可言,淨心觀照,真相大白。
◎問人問己,汝心自知;外尋於他,本心自遺。
◎吃素目的,慈悲為懷,切莫修口,不修其心。
◎可做當做,大丈夫也,不可而為,莽夫之行。
◎佛法無別,唯有一心,相有差異,其性平等。
【人生哲學】
文/達觀
◎學禪要自在,造作非是禪;無論在不在,只向汝心問。
◎水流人不流,雲飄空不飄;底頭看流水,清澈見溪石。
◎花粉無心飄,蜜蜂有心採;不管有無心,相安皆自在。
◎手捉一把沙,卻失一片海;放下此微塵,海中自有沙。
◎修行不離心,離心非修行;迷心不能悟,執心亦枉然。
◎市鬧不礙靜,人吵不礙心;世間本如此,何足掛胸懷。
◎無非心自平,無事心自靜;若能知此義,一切皆安然。
◎明月終有圓,修行亦如是;暫時烏雲遮,必有重見日。
◎無心是修行,有心則攀緣;隨處皆能修,哪有修個處。
◎雲因風而飄,樹因風而搖;己因過而改,人因覺而悟。
◎人言心則亂,亂者自迷惑;身心本是妄,何憂撓此幻。
◎無禪定可修,無煩惱可除;無紅塵可離,無一法可得。
《吃半塊餅》
文/心安
◎原文
譬如有人,因其飢故,食七枚煎餅。食六枚半已,便得飽滿。其人恚悔,已手自打,而作是言:「我今飽足,由此半餅。然前六餅,唐自捐棄。設知半餅能充足者,應先食之。」
世間之人亦復如是,從本以來,常無有樂,然其癡倒,橫生樂想。如彼癡人,於半番餅生於飽想。世人無知,以富貴為樂。夫富貴者,求時甚苦,既獲得已,守護亦苦,後還失之,憂念復苦,於三時中,都無有樂。猶如衣食,遮故名樂,於辛苦中,橫生樂想。諸佛說言:「三界無安,皆是大苦。」凡夫倒惑,橫生樂想。
◎白話
有一個人,他肚子餓了,一口氣吃了七塊餅。最後一塊餅吃到一半,就覺得飽了。他不由得後悔、懊惱的自打耳光說:「我因為吃了這半塊餅而覺得飽,那先前吃的六塊餅不都是浪費了嗎?早知道吃這半塊餅就會飽,就應該先吃這半塊就好啦!」
世上的人也是這樣,從根本來說,其實沒有什麼快樂可言,然而因為愚癡、顛倒,無端生出追求快樂的念頭來。就像那個傻人,以為半塊餅就能吃飽一樣。
世人由於無明,以為得到富貴就能快樂。其實,追求富貴的過程是百般辛苦;得到了富貴,要用盡各種方法來維持、守護,還是很辛苦;人生無常、富貴也是無常,一旦失去富貴,那種憂傷、追悔、懊惱…更是令人痛苦萬分。不管是追求富貴、守護富貴、還是失去富貴,不管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都是只有痛苦,那來的快樂?就像穿衣、吃飯,可以禦寒、充飢,世人就以飽、暖為樂,於辛苦的塵勞之中生出快樂的錯覺來。
三世諸佛都說:「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三界之中沒有什麼快樂可言,只有無盡的痛苦啊!」只是愚癡的眾生顛倒、妄想,憑空生出快樂的想法而已。
◎意涵
故事中的傻人,不明白先前吃的那六個餅是墊底、是築基,沒有之前的播種和耕耘,怎會有日後的收成?至於我們想要收成什麼呢?
世上的人一生奔忙於塵勞之中,所得到的不外是精神和物質的滿足。以富貴來說,富有能讓你擁有更好看、更好聽、更好吃、更舒服…一切物質上最頂級的享受;尊貴更是大家想要得到的、別人對我的尊敬、讚歎、肯定…。這些慾望像無底的深淵、永無止境,所以痛苦也永無止境;得不到時苦,得到了怕失去、也苦,得到了再失去、更苦。
其實這些榮華富貴並不是追求來的,如果沒有累世積存的福報,不管如何孜孜營營,終是一場空。所以不要去想這一世能否收成,所有的一切都貯存在生命的黑盒子當中,只要盡心、認分,該提起就好好承擔,該放下就心甘情願放下,這樣子,功名利祿不求自來,心無罣礙、何等灑脫自在!
【文學欣賞】
文/李麗瑛
曾經建議你,將孩子帶在身邊。你總是以事業忙碌為由,一再拖延,因而錯過許多孩子成長的關鍵時刻。
匆匆忙忙,被時間追趕。往往忽略了,人生當中,狀似不緊急,實則非常重要的問題。
孩子小的時候,你撥不出時間,與他分享校園情事、同儕趣聞。等你老了,他也沒有習慣,陪你聊聊天、說說話。
家庭生活,要點滴經營;親子相處,需質量並重。如今,你讀不出他的心語,他感受不到你的關愛。咫尺天涯,夫復何言!
當年你急欲大展鴻圖,叱吒風雲。如今,你一心嚮往的成功,是否已酬壯志?而眼前失去的,可以輕易要得回來嗎?
* * *
再多的豐功偉業,還是得回歸到家庭中來。人生終了,當會發現,夫妻情緣與親子關係,才是最大的牽掛。
孩子要的不多,一個親吻,一個擁抱,足可讓他幼小的心靈,溫馨溢滿懷。愛,不是掛在嘴邊,而是具體的行動。
懂事解語的孩子,不是憑空得來。父母踏出的每一步路,都在為孩子未來的命運播下種子。孩子是看父母所做,不是聽父母所說。
父母沒能好好紓解自己的壓力,能夠給孩子的,真的相當有限。惟當父母有能力做情緒的主人,才可能提供給孩子,一個無恐懼的生活環境。
* * *
教導孩子,先端正自己。孩子的問題,就是父母的問題。父母的問題,只有往內心去找答案。重要的是,有沒有勇氣,去碰觸那內在最大的痛點。
剝開人格的洋蔥,一層又一層。沒入淚河中,經歷痛苦的洗禮,而後浴火重生。耐心與慧力,需要經久的培養與焠煉。最偉大的經典就在自己心中。抱著至死無悔的決心------讀你千遍,也不厭倦。自性的光輝,終將顯現。
我有明珠一顆,久被塵勞封鎖;
今朝塵盡光生,照破山河萬朵。
探索自己,就是追求真理。
* * *
夜闌人靜時,曾否捫心自問?到底追求什麼?還在等待什麼?世俗雜務,至死方休;而細瑣塵勞,可以即刻放下。跳脫社會虛浮的價值觀,回歸樸實而簡單的自己吧!
不要戴著盔甲,過那種虛假而病態的生活。在恐懼中過日子,極易迷失自己。
豈能盡如人意,
但求勿愧我心。
與其溫溫吞吞地待人處世,倒不如讓生命走得壯烈一些。生活到處充滿了不確定。花開花落,秋去冬來,生命是一個持續的流動。也因而灑落愛的芬芳。
* * *
提煉到金,不會轉換成銀。不必怕受傷害,敞開心房,在挑戰中生活,在冒險中生活。當觀照自己的時刻愈多,覺知隨著提昇,因應環境的能力也愈強。外力的衝擊再大,都可以過關。
人生的責任,必得真正提起過,方能無罣無礙地,自在放下。
謗的由他謗,怪的由他怪,
是非臨到耳,丟在青山外。
濟公和尚拋開生死路,笑傲江湖。絕對的逍遙,來自全然的承擔。
( 本文89. 5. 25 刊載於東明簡訊 )
【修行筆記】
文/達觀
心如明鏡,本無動搖;物來則應,物去不留。
物有來去,境有生滅;生滅無常,本是無我。
心無來去,不生不滅;無生之心,本自寂靜。
心勿作意,更勿預期;無須罣礙,隨順因緣。
因緣變化,無有定法;如要執取,似掌捉空。
若於境上,妄生分別;如手左右,本是一身。
境無好壞,更無順逆;此境緣生,必然緣滅。
世間一切,有情無情;有形無形,一合假相。
凡夫不識,境上計較;聖賢了然,回歸本心。
愚者不明,執著此心;智者明心,本無一物。
凡聖兩忘,愚智同泯;如實觀照,方是隨緣。
【學習心得】
文/禪學
「觀自在菩薩」
觀自在是自覺,菩薩是覺他。學佛的目的即是在找回清靜的本性後,去幫助別人也找回清靜的本性。
「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。」
當用般若智慧俢習六度波羅密的功夫夠深時,即可了達色受想行識五蘊原來是由空性因因緣具足所幻化出來的,當知其本體是空,而不受
其影響。
「度一切苦厄」
因知五蘊是空,故不再受因五蘊所生出諸苦的束縛而無法自在。
「舍利子!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。」
舉例說明:木材是空,所製作各式各樣的家俱是色。如果無木材即無法製作各式各樣的家俱,所以說色不離開空。但是如果沒有各式各樣的家俱即無法顯現木材的重要性,所以說空不離開色。傢俱的本質是木材,所以說色即是空。木材可以製作出各式各樣的傢俱,所以說空即是色。其餘四識的道理亦是如此。
「舍利子!是諸法空相:不生不滅。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」
因緣所生諸法其本性皆是真空實相。本來圓滿具足,不會跟著生死流轉。不受塵染,不因修行而使之更為清靜。廣大有如虛空,所以亦無法使其增減。
「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。無眼耳鼻舌身意;無色聲香味觸法。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。」
所以真空實性是不被五蘊和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之六識所束縛。
「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」
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這是有情眾生六道輪迴一直不斷的十二種因緣,他是有相續性。如能跳脫其中一環即不再受生死輪迴之苦。但十二因緣亦應當體即空而無自性可言。故不須生起一個要滅掉它的念頭。
「無苦集滅道」
放下修行能離苦得樂,修道能究竟解脫的念頭。
「無智亦無得」
沒有一個能觀的我,亦沒有所觀的境存在。即放下我法二執。
「以無所得故!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密多故,心無罣碍,無罣碍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」
因能放下我法二執,所以菩薩依六波羅密修行而知一切萬法皆緣起性空、皆是無常,故不再有煩惱執著,不再恐懼害怕失去,永遠離開以假為真的幻想而得到清靜解脫。
「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密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!」
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切諸佛,亦是在因地時依六度波羅密修行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。
「故知般若波羅密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!真實不虛!」
以下是密說波羅先讚其殊勝功德。
「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,即說咒曰:揭諦,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!」
次說咒語,即佛以其慈悲心鼓勵一切有情眾生趕快依六度波羅密修行自度度他,一起到達究竟解脫的彼岸。
達觀評語:
依文解義,是為學問;行深觀照,方名修行。
圖文/心巧
所有的生命個體皆會快樂、悲傷、會成長且會說話。
動、植物們都有眼睛、嘴巴和知覺。
植物們之所以沒有張開眼睛、嘴巴,
是因為他們用『 心 』去感受一切的事物的美好,
他們閉著雙眼去體會生命的本質、最根本的道理。
靜靜的等待每個片刻的來臨,然而也不追求任何的事物。
也不曾傷害別人,而是不斷的貢獻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