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得處分,退而遞相謂曰:我等眾人,不須澄心用意作偈,將呈和尚有何所益?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,必是他得。我輩謾作偈頌,枉用心力。
五祖交待完畢以後,「眾」人「得」到了「處分,」即聽完五祖吩咐,都「退」了下去,「而遞相謂曰:」散會之後,他們邊走邊聊。你們經常聚在一起就東聊西聊。請問,聊完之後,對你是有益還是無益呢?會聊天的人太少了,一般都聊別人是非,或負面的事情,或是沒有意義的話題,所談論的內容,對錯都分不清楚。有的人一輩子講話,不是消極、偏激,就是無病呻吟。你當觀察自己到底在講什麼話。有很多父母親帶孩子來跟我聊天,我觀察他們的親子互動,有九成的父母不是溺愛孩子、就是在否定孩子。他們的心很愛孩子,態度卻在否認他們。有許人,包括佛弟子,與人交談,並不能幫到對方,更不要說給人帶來內心的寧靜了。常言道:「與君一席話,勝讀十年書。」這樣的人太少了。
五祖的這些弟子身處道場,甚至出家很久,他們也不例外。他們聽完五祖的開示,各懷心事,互相傳話說:「我等眾人,」我們這些人程度不好,「不須澄心」,把心靜下來也枉然,「用」盡心「意作」這一首「偈,」若我們「枉費心力,將」它寫出來後,「呈」給「和尚」看又「有何所益?」這個觀念就是不正確的邪見。學習、悟道是你自己的問題,不是別人的問題。你自己的生命,當自己負責!
他們開始預設立場,認為:「神秀上座現」在「為」我們的「教授師,」除了五祖以外,就是他在教我們。我們都不如他,所以「必」然「是他得」到衣缽,我們只須依靠他就好了。
多數人會掉入這一種陷阱:認為學得比較久的懂比較多,學歷比較高的比較容易聽懂,社會歷練比較多的人更容易領悟,其實都不一定。同理,你以為善人比較容易懂,但是有的惡人只要放下屠刀,也能立地成佛。你以為出家人是專業,你是業餘,出家人比較容易懂,其實也未必。
有學生問我:「我們同學當中誰可塑性最強?」我都會回答:「就是你!你問我的人可塑性最強。」當別人這麼說的時候,你又不敢直下承擔,你會客氣、謙卑的說:「哪有!不是我,一定是別人。」學佛要大方,要勇於承擔。我說你可塑性強,並沒有打妄語,因為「眾生皆有佛性」,哪一個人不值得雕塑呢?除非你否認自己的佛性。你不要動不動依賴別人,也不要覺得自己沒有希望、沒有機會,這不是謙卑,這叫邪見。
神秀的師兄弟都認為:像「我」們這樣的後「輩」之人,不要自欺欺人,也不要狂妄自大了!若如此輕「謾」去「作偈頌」,則是「枉用心力。」聽起來,他們似乎很有自知之明,事實上這是一種卑慢。慢心中有兩種:一為傲慢,一則為卑慢,二者都不符合中道,不符合平常心。你當不卑不亢。比如,有人請你寫偈,你就好好寫,不必囉嗦;請你講,你就好好講,不要害怕;請你做,你接受就好。這才是求道之人正確的態度呀!
◎聞後思惟:你可以不卑不亢的面對別人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