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有争执:平常生活中,夫妻、父子、朋友之间有争执; 来到道场,和同参道友仍然起争执。你有时候表面上不与别人争,只是抱着一种苟合或苟同的态度,或是听到别人不同观念的时候,你会暂时避而不谈,但你的内心还是有所抗衡的。你不认同对方,你不想理他,其实这也是争,用不讲话来和他争。
你之所以会与人争执,是因为你执着自己的概念。比如,你是佛教徒,另一位是基督教徒。只要谈论起佛教和基督教的法义,你们就会争执。如何才不诤呢?那就是,我不谈佛教或基督教的中心思想是什么,我只问那位基督教徒:「基督教都透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行自己身心的修养呢?」这样,他就会很乐意跟我谈。他也会问:「你们佛教是以什么方式来陶冶自己的身心?」这叫共同的话题,这样就不会争执。你若是谈教义,或谈谁好、谁坏,就很容易起争执。比如,两个不同政党的人,如果谈自己所属党派的政治理念,一定会有争执。他们可以谈:「我们如何来当个政治人物?」甚至谈比较伟大的:「我们如何利益天下苍生?」这个话题与党派就无关了。同理,夫妻之间常常为子女的教育问题起争执。你应该这么谈:「我们应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呢?」你当从彼此争论的话题跳开,否则你和谁也谈不下去,更不要说度化众生了。
不要谈争论的话题,因为谁听谁的、谁能说服谁,这都叫做敌对。这样谈,潜意识就是不对的,已经掉入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的陷阱,落入分别、对待之中了。若如此,哪怕你说的话都对,你也是错的,因为对方不接受,你讲的话,他不能受益。比如,你把佛法到处讲、到处辩,这并不是弘法。你要看看自己的内在,你内在有执着,无论你如何讲话,你的口都不清凈。你若无法观察自己的意念,当先观察你的讲话。每个人讲话都有一个模式。学佛,你若察觉不到自己讲话的模式,又何能察觉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呢?连粗糙的东西都难以察觉,就更不要谈细腻的东西了。
你可以从简单之处,开始好好地修你的口业:你先不讲别人的是非、长短,这个层次比较低; 接着,你再学习不与他人谈争执的问题,这个层次要高一些。有的人不谈是非,但他讲话很不中听。他讲的话都对,但别人不爱听,因为他的话给人的感觉不好。你一直说:「难道我讲你讲错了吗?」你确实错了,错在你执着自己的观点、不了解别人的内心。人们常常觉得自己很冤枉、委屈,他讲的话都是对的,但是子女、下属和晚辈不听,连他朝夕相处的枕边人也不听他的。你学了佛法,也不必逢人就讲或全盘脱口而出。一副药,可以是良药,也可成毒药:用对是良药,用错则是毒药。一样的道理,你所读的佛法,它是甘露,也是毒药,你当会用。
◎闻后思惟:如何与人聊共同的话题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