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經有人問我:「師父,應該怎麼講話?」我回答說:「你要真誠地和別人交流。」真誠就是不作假,這不需要學。但是你的腦袋障礙著你,你已經習慣不真誠了,不用學的,你反而不會。我們的佛性是最樸拙的,就像真正會寫書法的人,他的字不花俏,而是真正的樸拙。叫我們寫,我們卻寫不出來。繪畫、雕刻等藝術也是一樣,內心世界的展現亦如此,所以《道德經》曰:「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」。你的行為、態度,若能夠自然,能讓別人感受到真誠,就是身業清淨。
然而,你的心明明為一個人好,但透過你的身口表現出來,他卻往往不能體會到你對他好。尤其是你們當父母親的,你們的心明明對子女好,身口所展現出來的,卻不能讓子女體會你們的心意。照理講身口意應該是一貫的,但是你無能為力,所以變成一種分離的狀態了。
你若是對一個人很恭敬,或一心為別人著想,你的身口應該讓對方感受得到。比如,你一心一意為了你的家,但是你和你的家人卻總是吵架。這就是因為,你內在雖有那樣的念頭,但是你身口的展現卻不符合:你的眼神是對他們不屑的,你口頭是否定他們的,你的肢體語言是不甩人的,你的動作是命令的,你的樣子看上去就只有你對,你表現出來的是自私,你凡事都自以為是,但你自己卻感覺不到。你只會覺得委屈:「我對你們好,你們都不了解!」可是,別人不但沒有認為你對他好,反而覺得你不關心、尊重他。
你們從今以後當如此練習:我關心你、尊重你、為你著想,我的身口所表現出來的亦是如此。你的家人需要你尊重,你從身口意身口意徹底尊重他,你就是如來佛,他就是孫悟空。
他們是你的親人,是你最愛的人,為什麼你身口意的表現總是讓他們感受不到呢?修行雖然是修心,但是你不能掉入唯心論的陷阱。唯心論即是一味地談心,在事項上卻有障礙。只有在事項上同時展現出來,才代表你透徹。如果你光談你的心,行為上卻不同步,那個心是有問題的,若不是空談,則是妄想。
當父母亦如此,你應試讓孩子體會到,你是尊重他的,而且你永遠支持他。你不能帶入公式,你要真誠。真誠不需要花招,而且你的心怎麼想的,你的行為就跟心一致。很多父母心雖然關心孩子,但嘴巴卻喜歡念叨、責怪,所以孩子才不能接受。你若沒有辦法一下子就不執著,那你就學習為他好,這也是有為法,你可以先從這裡下手,「時時勤拂拭」,漸漸才能夠「勿使惹塵埃」,也就是:不要讓你的身口意再產生不好的概念。你不要小看神秀寫的這一首偈,它雖然是漸修,是有為、有相,你還是要從這裡入手。
◎聞後思惟:學習從身、口、意來尊重對方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