汝且去一兩日思惟,更作一偈,將來吾看;汝偈若入得門,付汝衣法。神秀作禮而出,又經數日,作偈不成,心中恍惚,神思不安,猶如夢中,行坐不樂。
五祖給神秀下台階,為神秀開示「無上菩提之自性」後,告訴他:「汝且」先離「去」,用「一兩日」的時間「思惟,更作一偈」,再將之呈現「吾看」看。這是在教他思維、親證自性,而不是思維如何思維。因為,以腦袋思維是不可能見性的,這與世間法不同。老和尚慈悲,願意給他機會:「汝偈若入得門,」我就交「付汝衣法。」
但是,「神秀作禮而」退「出」之後「,又經」過了「數日,」他想要「作偈」,卻「不」能「成,」於是他「心中」不安,精神「恍惚,猶如」在「夢中」一般,「行坐」坐臥「不」能安「樂。」
神秀心有所求,想要怎麼樣,那是個陷阱。我常跟同學分享:「你別想怎麼樣,然後覺得你能怎麼樣。縱使你能怎麼樣,那又怎麼樣呢?」人假如沒有被別人肯定,就覺得活得沒有價值。為了讓別人肯定,你會生起很多煩惱。很多人無法講出他內心真正潛藏的動機。不是肯定與否,人生應該怎麼做,你就好好去做。至於別人是否肯定你,都沒有你的事,請把它放兩邊,努力擺中間。你能體察到無事嗎?你一直跳不出來,真的很苦。當學生的要老師肯定,當老師的要學生肯定,這都是陷阱。還有一種陷阱:「我管你肯不肯定!」這事實上是一種逃避。你的內在就是無法拿捏好。你不應該患得患失,而是要以平常心去做,讓生命發揮到極致。至於別人如何看待你,或是後人怎麼樣敘述,那都沒有你的事。該做什麼事,就去做什麼事,這樣你就是真修行人。
作偈不成,神秀放不下。放下談何容易!很多人被我問過問題之後,就不敢來聽課了,因為答不出來不好意思。你們來上課,不是拼誰比較優秀,而是要學放下,此所謂「損之又損」。放下之後,才談得上見性。你若想修行,會的先做,簡單的先修,不會的勿高談闊論、流於口頭禪,不要「口說般若,心中不識般若。」
學習放下之前,要先學習謙卑。要做到謙卑,首先要「請問」,接著「傾聽」,最後要「去做」。孔子學問雖好,入大廟也是每事必問。很少人有「請問」的習慣,都是各聊各的話,遇到長輩也不見得會問,只會在旁邊聽。連怎麼問都不知道,就是一種愚癡。或者,你認為沒有什麼好問的,因為你傲慢,認為這個問題不重要,也不願意問。愚癡和傲慢皆讓你不能通達一切。我一直很喜歡問,出家前去逛街,賣茶葉的、送瓦斯的、賣汽車的 ……各行各業我都進去問問,因為我都不懂。我的世間法就是這麼問來的。
謙卑之人有一個特質,就是把自己的概念暫時放下。當你問別人時,當恭敬「傾聽」。但有的人只是隨口問問,當對方誠心告訴他時,他卻不願意接受。你心中必有一物在障礙你,這一物大得像喜馬拉雅山。常常有人問我怎麼修行,我說了兩個小時。他卻說:「師父,我業障深重,我做不到。」我才業障深重呢!白說了兩小時。
所以你要謙卑「請問」、「傾聽」,接著切實「去做」,不斷突破既有的概念,不斷地放下自己的主觀和執著,你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,才有可能見到自性。
◎聞後思惟:你願意虛心請教別人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