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問曰:米熟也未?能曰:米熟久矣,猶欠篩在。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,能即會祖意。三鼓入室,祖以袈裟遮圍,不令人見,為說《金剛經》,至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
五祖「即問」六祖「曰:米熟也未?」也就是說:「你準備好了嗎?」六祖惠「能」八識田中時時刻刻在道,五祖一問,他就知道問什麼。於是,他回答「曰:米熟久矣,猶欠篩在。」即:「我早就準備好了,只欠師父指點,臨門一腳。」這就是「以心印心」,師徒二人心領神會,很有默契。
五「祖以」禪「杖擊碓三下而」後就離「去」了「,」六祖惠「能即」刻就領「會」五「祖」之「意。」有時候,把道理給你分析得太清楚,反而會障礙你悟道。你一直聽到的都是知識,而不是領悟。
六祖「三鼓」,即子時,進「入」五祖的禪「室,」五「祖」一直在保護六祖,從最初他來到,一直到他寫偈,到此處講法,又「以袈裟遮圍,不令」其他「人」看「見,」
因為六祖一聞《金剛經》的一首偈而開悟,他是上上根之人,所以五祖根據他的根器,「為」他講最上乘法,「說《金剛經》,」為別人說法,當契理、契機。符合眾生的根器,故曰契機;但又不可以違背佛理,故曰契理。
《金剛經》共三十二分,六祖聽五祖一直講「至]第十分:「諸菩薩摩訶薩,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你若想當一個真正明白事理、自覺覺他的菩薩,就應該不執著六塵及外面的世界,而生清淨心。
《壇經》曰「外不著相,內不著空。」也就是說,一個也不執著,全部都不執著;好的、不好的、別人傷害你的,也不執著;見性不執著,尚未見性也不要執著。修行就是修行,生活就是生活,你在做什麼就做什麼,不需要執著,不執著的概念亦要不執著。
你很難徹底不執著,因為你還會時時刻刻執著那個不執著的概念。你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體會,不能光說不做,也不可停留於不理不睬的狀態,那是執著不要做。修行一定要念佛嗎?修行一定不念佛嗎?你不要用你的概念來否認別人的概念。別人的概念縱使不對,你執著自己的概念不對,執著經典也不對,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」不知所措也不對。
不知所措之時,你當體悟幾個字:「隨緣」和「精進」這比較容易懂。現代人濫用率性、隨性、活在當下等詞,說:「我每天喝咖啡聊是非,或是和三兩好友喝個下午茶,多享受啊!」他常常故作瀟灑,這種生活態度是有問題的。百丈禪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,修行人睡覺的時間反而更短。
執著或不執著是心態的問題,事情該怎麼做就怎麼做,這是「隨緣」。但不做事就一定不對,不執著的人做得比任何人更精進、更勤快。你之所以沒辦法做很久,是因為你的心會累。你執著,所以容易累。你上班,沒有目標、方向、願力和希望,你不知何去何從,所以很累。你若清楚自己的目標,就可以很「精進」地做該做的事,你不會覺得無聊,也不會不知道要做什麼。
當你於一切法「無所住」,心徹底不執著,就達到空性的境界了,「而生其心」就是生起作用,達到妙有的境界。你無需問這是什麼境界,你做到了,它自然就會呈現。比如,你如果問別人:「快樂是什麼?」人家很難跟你講。如果你問:「一個人全然放下是怎麼回事?」他也沒有辦法回答。五蘊的「受」是感官的覺受,開悟的「受」是跟空相應的受。你只要去做就對了,做了之後一切的感受自然會呈現。
◎聞後思惟:該做的事情,你是否有認真做而不執著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