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切萬法,不離自性
之前,六祖大師聽一個客官誦《金剛經》,他不是從第一個字開始聽,他出來時剛好聽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]這八個字而心開悟解。後來,五祖為六祖從頭開始講《金剛經》。連六祖大師根器這麼利的人都要聽人家講解。所以我常講:「除非你沒有老師,你找不到老師,你可以自覺。如果有好的老師,你應該去聞法。」老師講得好不好,要看看你自己會不會貢高我慢。你不可以要求善知識像佛或聖人一樣,誰在某方面能勝過你,就可以當你的善知識。就像我們去學技術,那些老師傅又抽煙又口說三字經,但他可以教你技術。如果你一直在批評別人,你當然永遠沒有老師。你有機會應該去聞法,之後你自己要用功,接著你再聽課,說不定你會有更深的體悟。你和老師觀點不一定一樣,青出於藍勝於藍,弟子不一定不如師,但弟子要尊師重道。
五祖再為六祖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]六祖大師就大徹大悟了。他感嘆道:「一切萬法,不離自性。]這就是他開悟後的心得。
你要明白心真的是這種狀態。此「心」,亦可稱為自性、法性、法界 ……。佛曰:「心生即種種法生,心滅即種種法滅。」這種概念很多人都聽得懂,但鮮有人受益。為什麼呢?假如我問你:「我身上這件衣服是不是你變的?」你大抵會回答道:「不是。」那麼,請問:「這是誰變的?一切萬法難道沒有包括這件衣服嗎? 」你先有這樣的心,才有這件衣服,萬法不離你的自心、自性。很多文字,你似乎解釋得通,但又覺得不太對勁、有問題,那是因為你不通達,理事不圓融。你習慣用一種角度思維,例如說:「你有一顆心,我也有一顆心,我的心和你的心是分開的還是連在一起的?」你可能會回答:「兩顆心連在一起。」你覺得,你和我都有一顆心,或許是分開的、或許是連在一起的,而我們的心是有界限的。心就是心,本來沒有邊際。心就是法界,故曰「一即一切」。「一]就是法界,法界包含一切。我們的心執著,所以才有界限。
有一位禪師,當他參禪後要離開時,寺院的住持問他:「一切是不是唯心所造的?」他說:「是。」講完住持就送他出去。這時,住持指著庭院有一塊大石頭問他:「那塊石頭在你心內還是心外?」在那個時候,禪師就開悟了!你不要純粹看公案,而要知道,現實中隨時都有這種狀況,但你從來沒有探討過。你只是在研究文字,以為你懂了,你答不出來,你就是不懂。
這一塊大石頭到底在哪裡呢?你不要停留在怎麼回答,而是你悟到什麼?佛法裡面談無我,但是世尊在涅槃前談「常樂我淨」,好像推翻從前的「無常無我」,到底是什麼情形呢?一切不是都在你心中嗎?我常講:你什麼都有,你也什麼都沒有。有即緣起,沒有即性空,此二者不可拆開,因緣起就有,因緣滅就沒有。
◎聞後思惟:你有去觀察一切由心而生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