祖知悟本性,便謂惠能曰: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」
六祖闡述對本性的見地,五「祖」一聽,就「知」道六祖已「悟本性,」你是否開悟,自己應該有幾分明白。如果無善知識,經典也可以幫你印證。五祖「便謂惠能曰: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」
我早年很喜歡讀書,讀到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]我覺得很感嘆,因為我只會一直讀書,卻不認識自己。看到這句話以後,我開始反省自己的求學歷程,體悟到應該換個角度學習才對。從那時起,我就改變了學習形式。當時我晚上教書,每天早上就去爬山,在山上打坐、思考,一直到下午才下山上課,這樣過了差不多三年。這三年,我人生有了很大的改變。就是受這句話的影響,我才漸漸去感受、了解自己。
很多人專注於外面的學問、知識、宗教或學說。但是,人生的重點不是要當學者或專家,而是了解自己。否則,這一生走這一趟很冤枉,生命等同於不存在。我建議,你過去學習的模式應該調整一下,看看自己是否被學術、專業上的東西所迷惑。當然,如果你在社會上工作,本職學能還是要具備。我也並不勸阻你看經典,而是,你要依你的程度來決定如何修正。你若沒有經典基礎,則當多看經典。你若是過去看過很多經典,就應該回歸自己的心。
小時候,聽長輩講「萬變不離其宗」、「一竅通竅竅通」或「萬法歸一],我一直不能領悟,只是知道我們生命一定有個核心。那個核心當然是自己。但自己到底是什麼呢?是這個色身嗎?還是感覺、想法、思想?或是機遇、經驗或者意識判斷呢?後來,我教《易經》,《易經》曰:「無極生太極」,之中又有兩儀、四象、八卦等概念。佛教的「識自本心]之「本心]即太極,無極即本性。若你不懂太極,你就不明白《易經》。我講太極時,常常有同學說:「這是基本課,我已經知道了。」我說:「你不要這樣講!如果這個懂了,後面你就完全懂。不懂太極,你怎麼會懂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呢?這些是從太極演變的。」
同理,老子曰:「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」這就是一個核心。何謂悟道,「悟]即「我的心」,即本心。佛法講心、性,此二字若同時談,心即作用,性即本體。有人問:「心好像有感覺,但心的本來面貌是一種本性。本性無形無相怎麼感覺呢?」比如,有一個藏寶庫,只要依某一途徑,你有一天就會找到它。你現在無法體悟本體、自性,但你卻能感覺到心的作用,無論是煩惱之心還是菩提心,是真心還是妄心,是善心還是惡心,那都是一種作用。你當循著你的顆心去尋找本性,你的心就如一根繩子,你順著繩子去找。就像你在森林中,從樹上掉下一根繩子,你只要一直接它,拉到最後一定會掉下東西。究竟是一隻風箏還是一頭大象,那就不得而知。
那條線就是你的心,你講不出所以然,但你卻清清楚楚。從小至大,從朝至暮,你一直被心所困擾。你不能擺平它,而且你不明白心到底是什麼狀況。心就是繩子,會拉到什麼你不知道,但你要去拉線。收線的過程,一分耕耘一分收穫,一定功不唐捐。只要願意循著你的心,你有一天就有機會明心見性。但是,每個人生命的過程都不一樣。你很怕或很討厭自己,那就是心,也就是你很討厭、害怕你的心,因為你不能掌握它,而一直被它所戲弄、控制。比如,你害怕你的心做錯了,或有慾望,或無法控制它。
◎聞後思惟:你做任何事情時,有回歸自己的心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