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想要修行,就要面對你的心。以世間的心靈課程來講,人的內在不太容易接納自己,你首先要學習接納自己,這是不簡單的。修行的問題也如此,只是談得更深。無論你起任何念頭,總稱為煩惱,你當把煩惱轉換成菩提,而第一個動作就是不要害怕煩惱。再來,你不要排斥你的念頭。很多人打坐時,無法好好坐,因為他越想讓他的心靜下來,就越是沒有辦法。你無須多此一舉趕它走,你只要靜靜地知道自己在起煩惱就好。但是,煩惱這個名詞是你創造出來的,就像你覺得你的心生起菩提,簡而言之,煩惱和菩提、善念和惡念,這些名詞都是你創造出來的。你只要在創造這些名詞的過程中,知道你的心在起作用,你就可以很平等、平靜地觀察它的作用。你能夠接受它、不排斥它,它自然漸漸達到清凈的狀態。
念頭就是念頭,就好像外面下雨,下雨就是下雨。然而,外面在下雨,為什麼每個人的看法如此不一樣呢?你的念頭跟外面的雨水難道不一樣嗎?因為你在念上起知見。念本來是念,但你在這念上起個知見,內在產生了乾擾、困惑、分別和對待,你一直想要擺平它。此所謂「頭上安頭」。也就是說,你創造一個對立的名詞,接著又創造一套方法來消除這個對立的名詞。當你靜靜在打坐、散步或經行,你可以觀察到嗎?比如,你午睡時,你覺得:「冷氣為什麼開這麼冷?」你知道有冷氣,那是念頭。「冷氣為什麼開這麼冷」並不一定是真實,而是因為你不能接受它。有的人覺得:「冷氣怎麼這麼弱?怎麼這麼熱?」也是不能接受它。本來,念頭應該是「我知道現在有開冷氣」,這樣就可以了。「因為大眾開這樣的冷氣,我就隨順大眾。」不過,也不是叫你坐在那邊,讓冷氣一直吹,吹到感冒。當你的色身有反應之時,你當依你的智慧判斷是否要離開那個位子。若你換位子時生起「不好意思」的念頭,那就是妄想。冷氣太冷,你的色身無法接受,這是你的覺知,但並不代表你生起排斥冷氣的概念。你若是想:「冷氣不知道是什麼人開的?開得這麼冷!」就是想太多了。
排斥別人就是排斥自己的念頭。佛法講隨緣。你要觀察自己,你不排斥才能隨緣。不排斥,換言之,即接受。排斥是假名,接受也是假名,都是按照你的概念所安立的名詞。你的內心之所以有那麼多思想、概念,是因為你腦袋裡創造了很多名詞。當這些名詞產生了衝突,你就會起煩惱。而當你能善用這些名詞來幫助別人,那就是一種智慧。知識可以成為力量,也可以成為障礙。當你觀察自己心的時候,你漸漸就會知道,心的作用只不過是心的作用。能運用它,你就是智慧很高的人。就像核能,能產生一股很大的助力,亦可產生一股很大的殺傷力。你的心如此,你的心念亦復如是。若你不了解它,你就無法掌握它。掌握它,並非控制它,而是你不但不被它干擾,而且還能運用它。很多名詞,要透過實修,你才會知道別人到底在闡述哪個區塊,才會知道到底要怎麼運用。
◎聞後思惟:你能夠接受自己的念頭,而不受其影響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