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僧俗姓陳,名惠明,先是四品將軍,性行麤慥,極意參尋,為眾人先,趁及於能。能擲下衣缽於石上,雲:此衣表信,可力爭耶!能隱於草莽中。惠明至,提掇不動,乃喚雲:行者!行者!我為法來,不為衣來。能遂出,坐磐石上。惠明作禮,雲:望行者為我說法。
在追逐六祖的人羣中,有「一」位「僧」人,「俗姓」為「陳,名惠明,」早「先是四品將軍,」古時候有很多人是因戰亂而出家的。他的心「性」豪放不羈,「行」為「麤慥,」但是他在搶衣缽時,內心與他人稍有不同,因為他「極意參尋,」既有搶衣缽之心,也有求法的心。因為惠明禪師以前是個武官,帶過兵、打過仗,所以,他「為眾人先,」最早「趁及於」,即追上了六祖惠「能。」惠「能擲下衣缽於石上,雲:此衣」缽「表」的是深「信,」豈「可」靠武「力」來「爭」奪「耶!」說完,惠「能」便「隱」身「於草莽中。」
惠明追「至」此處「,」看到石頭上有衣缽,他直覺的反應就是伸手去拿。但是,他卻「提掇不動,」怎麼也拿不起來。此事有兩種解釋。第一種從信仰的角度:開悟之人,德高鬼神欽,護法龍天自然會來護持衣缽。你真想修行,就不怕餓死,天龍八部一定會為你護法。你若不是修行人,天龍八部就會離開你。道場之興盛或調零,亦與天龍八部有關係。第二種以理論的角度:惠明看到衣缽想去拿,可能當下一念生起慚愧心,想到自己當為求法而來,不應強奪衣缽,以至於拿不動。講佛經時,兩種你都要講,如果單講一種,有的知識分子就不想听。
惠明「乃喚雲:行者!行者!」他以「行者」尊稱六祖,因為六祖是位修行人,並說出自己的來意:「我為法來,不為衣來。」你去求法、學習,應該很清楚、誠心地說出來意,這樣教授者才比較好教。你們的來意代表你們的程度。惠「能遂出」來「,坐磐石上。」開悟見性的人就是氣勢好,六祖並非怕陳惠明,而是故意觀察、考驗他。惠明真的有誠意,六祖才會為他說法,否則是沒有意義的。
「惠明」向六祖「作禮,」表示自己求法的態度。有真誠的心才能表現出恭敬的行為。問法太草率對你是不好的,你得不到什麼,因為是你的心出了問題。惠明對六祖「雲:」希「望行者」能「為我說法。」他有兩個動機:一者搶衣缽,二者為法而來。第一個動機不善,第二個動機善,但是他可以在一念之間覺醒過來,實屬不簡單。比如,我們一天有五個小時的課程。但是我五個小時講完,你也不見得能一念之間。你可能從九點半聽到十點半從惡的轉善,但十一點到十二點又從善的轉惡。一念之間要有很大的覺性。我上課的人也掉入一個陷阱,我明明苦口婆心詳細跟你們講一個概念,但你們下課還是會問我,還是聽不懂。說的人表面上說得很清楚,聽的人卻聽得很模糊。縱使你聽懂,你下課後卻對我說:「師父,你講得很好,但叫我改是不可能。不是我不想改,而是我沒有辦法改。」你這麼講就是迷,就是邪見。
◎聞後思惟:你有一心為法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