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28 八月 2020 13:59

暢談六祖壇經(091)息妄顯真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你應該先止息妄想、回歸內在,不要再向外求法。比如,你跟一個人不熟,你只要願意去關心、了解他,多跟他相處,你就會跟他越來越熟。表面上你的心跟你這個人如影隨形,可以說累劫都在一起,但是你沒有跟它接近,所以你對你自己很陌生,你覺得見性很抽象。

  心究竟在哪裡呢?講心內、心外只不過是一種比喻,因為心不在內、也不在外。有一種學佛法的人,他開口閉口都是名相,那只不過是知識,而非他的體悟。但是,你也不要講心不在,或無所不在,我只要隨便踩你一腳,一定踩到你的心。

  你可能會問:「師父,你的心在哪裡呢?」我的心在我執著的地方。這是沒有開悟的人的狀況,但是這個人已如實面對他的心。如果你套用經典的話來回答,人家一听就知道你還未入門,因為那根本不是你的體悟,我要聽的是你的心。每個人的心都擺在執著的地方。等到你真的開悟了之後,就不一樣了,心無形無相,不能說它在何處。

  道在哪裡?道並沒有離開你。是你不認識真理,不是真理違背了你。你最忠實的朋友,就是你的心。無論你當總統、乞丐,還是上天堂、下地獄,它都跟著你。所以,佛就是你的心,所謂學佛就是學你的心。這並不需要什麼樣的宗教形式。一樣是佛教,你不需要什麼教派、學派,你的心也不需要貼標籤。

  過去,你的心貼了很多標籤,你今天要有能力去把它打開。如果你打不開,以信仰的角度來說,你只不過是個信徒。以研究經典的角度來說,你只不過是個學者。佛教是佛所說的教理,不論哪一個人,只要他講的是真理,那就是佛法。真理本身沒有鴻溝,你怎麼展現都不會有障礙。你可以跟釋迦牟尼佛一起喝茶,跟上帝一起散步,跟老子一起騎牛,跟阿拉一起喝咖啡。海闊天空,看起來每個人都是諸佛菩薩,那有多好呀!但是後人不懂,加上一層又一層的包袱,這樣子則沒有辦法悟道。

  《圓覺經》曰:「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」。此法門不但頓悟,而且頓修。其重點在於「知」字。「知」即智慧,真的知幻。我們並非真知,故沒有智慧。這與《金剛經》之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一樣,講得很快。既然「知」道是「幻」、是妄,「即離」,我當下就沒有什麼好執著的了。「離」非離開,而是指不執著,這就是頓悟。「離幻即覺」之「覺」即無上正等正覺,頓悟、頓證、頓修。六祖就是那樣的人,我們讀《六祖壇經》,他證明給你看:世界上真有那樣的人,而且還跟我們一樣是東方人。

  當你的知見打開了,你才能展現自己,從而好好闡揚佛法。闡揚佛法的目的,只是希望幫助別人,而不是為了增加信徒、茁壯你的隊伍。所以,你好好體悟《六祖壇經》,就能無所不用。如果你沒有體悟,只會講名相,就代表你根本不圓滿。

  當你明白了之後,一止息的那一剎那,妄息了,姑且叫顯真,那個真就是清淨的意思。很多人一心想要求法,但他們求錯方向了,想要求真,反而成迷。真不是這樣求的,真不需要你求,六祖曰「淨心在妄中。」只要你虛妄止息了,清淨的心自然就能展現。

 

◎聞後思惟:你有觀察一切皆如幻嗎?

 

 

 

閱讀 771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