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28 八月 2020 14:25

暢談六祖壇經(092)因材施教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人應該好好生活。但有人為了賺錢,失去了生活的質量;為了兒女,失去生活的樂趣;為了被別人尊重、肯定或與別人一較長短,生活根本就是食不知味,睡也睡不著,真是顛倒錯亂。很多人把過程和手段當成目的。就像父母親教育子女,他們的觀念是錯誤的。很多人不容許孩子不會讀書,有的則更糟糕,連孩子考試不及格都無法容忍。水明明往下流,火明明往上燒,很多人卻不明白水、火的特性,硬要把水變成火、把火變成水。有人覺得用功讀書就會讀得好,但兩個都很用功的孩子,考試的成績還是不一樣。

  其實,養孩子的目的不是要他考試第一名,而是好好教導他。不會讀書不是罪過,可是當父母親的卻很掛礙。他很會讀書,你也用不著多高興,以後他出國留學就不回來了。你的重點擺錯了。你生他,就好好教他。有的孩子雖然不好好讀書,但他有其它的專長、才能。
  
  因材施教,材在前,教在後。你不了解你孩子的材質是什麼,不知道他是三合板還是紅豆杉。方法並不重要,了解他,方法自然就出來了。但大家一天到晚都在想方法,從來沒有去了解人。比如,你的孩子不喜歡讀書,喜歡玩電動遊戲。你從未思考過為什麼。你身邊的人一天到晚待在家裡游手好閒,也不工作,你也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懶惰。你認識孩子,才能把他教好。他很會讀書,你要好好教他從這方面發展;他不會讀書,則好好教他從另外一方面發展。你不了解就否認他,那他就叛逆給你看。同理,你學佛這麼久沒進步,你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呢?你不了解人,就代表你不了解自己,因為你是人類的代表之一。

  讀佛經,你可以看佛陀的教法和孔老夫子的教法,他們都是懂得因材施教。我的教學技巧也是從佛經學來的。學佛之人就像所有的孩子,每個人也不一樣。喜歡看書的人,我會鼓勵他好好深入經藏 ;  不喜歡看書的人,我會讓他好好念佛 ;  喜歡靜的人,我讓他好好坐禪。當然,他做這件事情是不能夠圓滿的,但他要從這件事情切入。圓滿的人是內在沒有障礙,而非:「我只喜歡誦經,但我不喜歡抄經。」每個人一剛開始都有障礙,但「眾生皆有佛性」,所以每個人都有一條路可以走。當師父、當父母親或主管的,就要告訴學生、孩子或部屬,他可以從哪一條路走。

  其實《六祖壇經》真的很親切,六祖只是告訴我們,每個人要去認識自己,因為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」故要「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。」一切的問題都從不了解而來。一樣的道理,家裡住五個人,本來是五尊佛,因為不了解對方那尊佛,所以變成五尊魔,各懷鬼胎,互相猜忌。了解自己,你即是佛,不了解自己,你就變成魔。你要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人,是什麼樣的材料,但也要看看自己是什麼材料。如何了解自己呢?我一開始會問經典,看了之後回歸我的心,看到我的心。人的一生要交一個好朋友,經典就是你的良師益友。好好真懂一本經,你的心就不會亂想,你就能安定下來,好好落實在生活。

 

◎聞後思惟:在自教和教人之前,你有先去了解自己和別人嗎?

 

 

閱讀 625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, 28 八月 2020 15:04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