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日, 30 八月 2020 17:56

暢談六祖壇經(104)進退取捨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一日思惟:時當弘法,不可終遯。遂出至廣州法性寺,值印宗法師講《涅槃經》。時有風吹幡動,一僧云:風動。一僧云:幡動。議論不已。能進曰:不是風動,不是幡動,

  六祖隱遁十五年,他「潛龍勿用」,即是潛藏,也是韜光養晦。一個智者知道何時該出頭、何時該隱藏。凡夫則反之,該上台的人不懂上台,該下台時又不捨得下台。不懂進退、取捨,皆非智慧。六祖善觀因緣,況且五祖亦叫他勿急於弘法,否則反而佛法難起。直到有「一日」,六祖知道自己的因緣已經到了,便自「思惟:」這「時」候我應「當弘法」了「,不可終」日隱「遯。」

  六祖「遂」從獵人隊「出」來,直「至廣州法性寺,」,一出門就來到最重要、最有影響力的地方。時「值」信徒眾多的「印宗法師」在「講《涅槃經》。」《涅槃經》是簡稱,全名為《大般涅槃經》,分北本(四十卷)跟南本(三十六卷),與《法華經》統歸圓教經典,為醍醐味。

  六祖在客店聽聞《金剛經》之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則心開悟解,但他並未聽到佛性之說。之後,他參訪五祖,談到的「佛性本無南北」並非《金剛經》的思想,而是《涅槃經》的思想。《涅槃經》很重要,談的就是眾生皆有佛性、如來藏和常樂我淨。釋迦牟尼佛涅槃前,把他講經四十九年的法重新講一遍,其內容包含大乘、小乘。

  根據《景德傳燈錄》記載,六祖聞《金剛經》悟後,前往黃梅見五祖途中,聽到無盡藏比丘尼誦《涅槃經》。而《曹溪原本》記載的時間則相反,是在黃梅禮拜之後。其實,時間前後並不重要,不會影響你開悟。六祖的思想受《涅槃經》和《金剛經》的影響很深。六祖那個時代盛行《涅槃經》跟《法華經》,後來才盛行《華嚴經》,後人把這三本經視為三本重要的經典。每一個時代盛行的經典都不一樣,因為時代的因緣不同。一本經的盛行,與當時某位有成就者的大力推廣是密不可分的,這就是法緣。

  當「時有風吹」過,幢「幡」在「動,」於是,有「一僧云:」是「風」在「動。」另「一僧云:」是「幡」在「動。」他們二人「議論不已。」六祖惠「能進」而告之「曰:不是風動,」也「不是幡動,」明明有風吹,所以幡才會動。如果風是因,幡即是果。風和幡是一樣的,皆是現象,風是能動,幡是所動。人們常常在現象當中爭論。就好像佛法曰「本來無生死」,一般人一定不服氣:「明明就有生有死的對應,怎麼講沒有生死呢?」生是現象,死也是現象。六祖之所以說「不是風動,不是幡動」,並非否認這些現象,而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心,而對這些現象做出了判斷。比如,風動是個概念,是你的認知,幡動也是你的認知。動和靜、能和所都是你的認知,這一切的認知都是主觀心的認知。

 

◎聞後思惟:你能懂取捨、知進退嗎?

 

 

閱讀 654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