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者心動。」一眾駭然!
現象是現實,爭論是沒有意義的。所以,六祖大師一語道破:是「仁者」你的「心」在「動。」你之所以知道風動,就是因為你心動!你如果不起心,就不會知道風動、幡動。事實上,你是可以改變一切的,不是現象變,你的心才變,而是你當下的心可以變,變得很快樂、積極,而且樂意幫助別人。
「仁者心動」之重點在「心」,而風動、幡動則為「境」,此二者合和即為「心境」。學了《般若經》之後,你不可忽略現象和境界,否則就是學錯、學偏。你要知道何為理體,何為現象,一體一用,一體一相,理可頓悟,事當漸修。
你之所以容易與別人爭論,就是因為你的心動。我們的心有何動機呢?第一,想以自己的對證明別人的錯;第二,想以自己的智慧證明別人的無知;第三,要以自己的強證明別人的弱。這個世間之所以不能和平,就是因為我們一直想證明自己。何必要當第一呢?老二的哲學不是很好嗎?說「退一步」,其實明白的人根本沒有所謂的進與退,沒有誰前、誰後。凡夫則不然,他喜歡前,為了權巧度化他,就應該讓他前。
現象本身沒有好壞。比如雨下很多,對某些方面利,卻對某些方面弊。它的好與壞,主觀決定於人的心。人們覺得它不好,它就不好,覺得它好,它就好。好壞的概念,分別對待,是你心主觀的認知。所謂「如是我聞」,「如是」即如實、真實,不以自己的主觀意見,聽到什麼就說什麼。阿難尊者聽到佛怎麼講,他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思,而是全然背誦下來。用在生活上,舉個例子,你覺得你的孩子不會讀書,或是太活潑,你要如實接受他。你身邊的人個性很急,或做事拖拖拉拉、動作很慢,你也要如是接受他們。你之所以跟很多人造成那麼多摩擦,就是認為他們不好、不對,他們該怎麼樣、不該怎麼樣。你的心硬生生地跟他們說:你不可以這樣,你一定要怎麼樣,你不能怎麼樣。從父母親的角度,這是在打壓子女;從學校老師的角度,這是在殘害幼苗。
教育的本質並非如此。教一個人,首先要認識他,否則你就無法教他。身為父母親,你覺得你不可能不認識自己的孩子。可是,你不明白自己對孩子那麼好,他為什麼還要給你臉色看。你因此而生氣,卻不知道生氣即無能的表現,而無能則來自於無知,你根本不了解你的孩子。你的另一半你也不了解,所以常常同床異夢。你只知道你們倆不合,且一直怪罪他。同理,對方對你也是什麼都不知道,所以他也一直怪罪你。世間人就是如此,若彼此了解即貴人,否則就是冤親債主。
是你的心在看這個境界,所以六祖曰「仁者心動」。你心一動,你們倆才會爭執;你心一動,你才會開始產生對立。在會的這「一」群大「眾」聽他這麼講,心中「駭然」,嚇了一跳。這些大眾還是有程度,因為有的人聽了真理之後,連嚇一跳都不會,只是發呆。
◎聞後思惟:你能了解身邊人的心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