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於東山得法,辛苦受盡,命似懸絲。今日得與使君,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,莫非累劫之因,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,同種善根,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。教是先聖所傳,不是惠能自智,願聞先聖教者,各令淨心;聞了各自除疑,如先世聖人無別。
六祖惠「能於東山得法,辛苦受盡,」他為法忘軀,生「命」隨時會斷,好「似懸」浮的細「絲。」很多人輕而易舉就能聽到法,便不知珍惜,所以世尊才示現涅槃,以免大家依賴他。
「今日」,六祖「得與」在場的「使君、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,」因緣甚深,「莫非累劫之緣,」才能共同探討法義。我們也跟六祖有緣,才得以讀這一本經。
你不要瞧不起自己,凡事皆有因緣,能聽聞大乘法,非無緣無故,「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,同種善根,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。」頓教之法,就是直接了當談見性法門。智者大師將大乘法分為藏、通、別、圓:藏講聲聞緣覺,通即小乘通大乘,別是有別於小乘,圓乃圓滿之教。以判教相講,《壇經》屬於圓教。讀此經者多,但真正依它修的寥寥無幾。你讀起來似懂非懂,但只要不放棄,有一天你就會懂。
六祖曰:「教是先聖」,是諸佛、祖師「所傳,不是惠能自智。」這是自謙,但也是如實。佛法並非釋迦牟尼佛發明的,它是自然界的法則、真理,一直存在,只是被佛所發現。「願聞先聖教者,」無論聽什麼法,「各令淨心;」心要先靜下來。就在此當下,你的心像明鏡,照什麼都清清楚楚。聽法者是主因,講法者是助緣。你若帶著心事、自我的價值觀念,或自己所理解的概念而來,雖然這些概念本身並不衝突,但你把抓著它們不放,就無法如鏡子一般「物來則應,物去不留」。你不要像一張照過相的底片,其中已有影像,過去的概念一直在心中揮之不去,讓你產生煩惱和貪瞋痴。
佛法講的是你清凈的自性,你若以不清凈的心來聽它,就無法相應。你讀的佛經、執著的宗教儀式或修行的法門皆是工具。你要透過這些工具凈化你的心,恢復自己本已具足的德行。若越修心越亂,你就修錯了。比如,佛桌上有灰塵,你應該拿雞毛撣子或抹布擦,而不是抓一把沙撒下去。你不要抓著工具不放,工具是可以取代的。比如,你用抹布擦玻璃,如果越擦越臟,就是你用錯了,或者它不適合你,你就要換清潔劑加報紙。你不要覺得雞毛撣子最殊勝。好不好用,你要試試看。不好用,就不必去做,否則到最後反而讓你退道。
你不要以急於做完的心態做任何事。你想消業障,所以一本經抄完,又急著抄下一本。其實,煩惱才是業障。放下煩惱、把心靜下來就能消業障。心若不靜,業障不消反增。你不要怕胡思亂想,而是要接受它,此即「如是性」,你現在的特性就是如此。當你能接受它時,你的心反而會靜。心清凈,佛法就听得懂。
你們聽「聞了」開示,只要能把握機會,有疑即問,有惑就除,「各自除疑,」即能生信。不是不可生疑,但你要解疑。若你不信他人,則當以經典為師,自己去找答案。心中疑惑解決後,你心開悟解,就有「如先世聖人」,與諸佛菩薩「無別。」
聞後思惟:你做任何事,能先把心靜下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