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四, 03 九月 2020 11:17

暢談六祖壇經(123)解行相應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善知識!世人終日口念般若,不識自性般若,猶如說食不飽 ;

  六祖告訴大眾:「善知識!世」間上很多學佛的「人終日」就知道「口念般若,」可是,經典不是誦給釋迦牟尼佛聽的,而是誦給自己聽的。你們不要比誰誦經或抄經的數量,而是要了解經義。很多人誦了一輩子的經典,卻「不識」人人皆有的「自性般若,」卻一點也不了解自己。這就是沒有覺性。這樣的人,「猶如說食不飽;」即常言道:「畫餅不能充飢。」

  你做事情做一段時間之後,就要懂得反省。不要說佛法,就連創業或經營小食店都一樣。如果你開一家飯店,經營一段時間之後,生意不太好,你也要思維為什麼。你修行卻不懂得去思維。

  誦經只是入門,小孩子要讀經,大人要聽經。比如,你剛入佛門時,師父叫你每天誦一兩遍《金剛經》。你誦了一段之間之後,他會叫你再好好思維法義。你若沒有能力思考,他才許你只做誦經這一件事。有很多東西是情不得已,並非究竟。因為,第一,你程度不夠好 ;  第二,你還沒有準備好 ;  第三,讓你覺得簡單,你才會做下去。

  佛法要「解行要相應」,即佛法所講的理論跟你的日常生活一定要相應。你誦經、做早晚課都只是行。修行是二十四小時的,豈是只有早課和晚課?做完早晚課的其它時間,你都在做什麼呢?你若有行無解,則徒增無明。我若有解無行,喜歡讀書、研究,但卻不願力行,你以為你讀的是正見,實際上也是徒增邪見。有人一天到晚讀聖人的書,卻不去做聖人的事。更有甚者,用聖人的話去攻擊、傷害別人,這樣的觀念都是不正確的。你學佛法不思維就不會有智慧,因為聞、思、修為三慧。

  你要每天誦經,又能了解經中的涵義。任何一本經裡的涵義,都是叫你認識你自己。你可能會覺得疑惑:「師父,你不是說佛經講的是苦集滅道嗎?現在為什麼又說認識自己呢?」你學佛法不要被名詞所障礙。認識自己和苦集滅道有衝突嗎?

  很多人只是喜歡聽佛法,但不一定是修行人。喜歡聽佛法、想要修行和一定要修行是不一樣的。如果你真的想修行,你就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否則就談不上修行。善才童子五十三參,一定跟善知識說:「我已經發心。」善知識才教他。不發菩提心,代表你就根本沒有準備好。你可能怕自己做不到,所以不敢發心。這種想法是有問題的。先發心,你才能往那個方向、目標去做。

  有一些人佛學知識很豐富,連做人的道理都不懂,卻一天到晚很喜歡跟別人論法。其實,這樣學佛是沒有意義的,那只不過是你的自性妄執在作祟。你學般若的目的,就是要「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」。你不了解你自己,一天到晚談你的想法、看法,有什麼用處呢?你念佛,如果觀念不對,還是會念到地獄去。念佛的目的是要你明白你也是佛,但你都不明白「自佛」。念佛有三種:第一種是念自佛,一般都是禪宗,就是靠自己。第二種是念他佛,就是念阿彌陀佛或其他佛。純粹念他佛是不會開悟的。只有符合條件的人,才會往生極樂世界。第三種是自佛和他佛同時念,我鼓勵大家採取這種念法,這樣的品位一定很高。我不會排斥各種法門。諸法平等,無有高下,能使你受益的就是最好的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誦經後有思維法義,然後再把它運用在生活中嗎?

閱讀 2072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