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莫著空,若空心靜坐,便著無記空。
「第一」重要之事,就是「莫」執「著空,若空心靜坐,」就是枯木禪,不能產生智慧。
你進入任何的宗教信仰,都當看你它能夠教你增長智能。很多人不明白真理,認為所有的宗教都一樣,所以他信不信教都一樣。或者,他拜土地公和拜釋迦牟尼佛是一樣。這樣的話會世代流傳下去。講這句話的人表面上很客觀、民主、明理,其實他不懂,聽的人也不懂,所以這種觀念一直傳下去,傳到最後就有問題。
教別人有很多程度:有的可以教你做好人,卻不見得能教你做一個快樂的人;有的能教你變成一個快樂的人,但無法教你變成一個覺悟的人;有人有能力教你當羅漢,但沒有能力教你當菩薩。你不能否認對方,認為他教你當好人是不好的,但你要知道他教你到什麼程度。就像你帶孩子去讀書,你要知道他讀的是小學、國中還是高中,這程度不一樣。再來,一樣是小學,每所學校師資不同,教導的方式可能就不同,又何況學校的層次、教育、對像都不一樣。所有的宗教亦復如是。佛教、道教、基督教歸類作宗教科管理,這是一樣的,但它們的內涵不同。
自性本空,但你不要執著空。你若坐著什麼都不想了,善惡也不分,「便」是執「著無記空。」若有以下幾種情況,你是不會開智慧的:第一,坐著發呆;第二,腦袋想很久了,便利用這段時間休息一下;第三,逃避。你要休息,就躺著休息 ; 想放鬆,你可以去泡溫泉。坐著休息,有些人還是會胡思亂想。你想要靜,最快的方式就是不斷、快速地動,接著突然靜下來,馬上有入禪定的感覺。但你被生理的感覺騙了,那種「靜」是動靜的「靜」,是有生有滅的,過一陣子這種感覺又變了。比如你有心事,找朋友或心理治療師、催眠師傾訴後,你覺得壓力釋放掉了、輕鬆多了,這只是轉換你的感覺。你不用太高興,既然能轉,就會再轉回來。
大部分的人都被感受騙。當六根接觸六塵,就會產生觸受。你生起這個「受」,就糟糕了!你有樂受,跟貪相應;或產生苦受,跟瞋相應;或不苦不樂受,跟愚癡相應。你的感覺就是貪瞋痴的來源。所有的人都掉入一個陷阱,都喜歡活在好的感受。你可以觀察到:當你快樂的感受生起後,它一定會消失;接著,苦的感受就會生起。為什麼有苦呢?這個「苦」是針對那個「樂」生起的,跟前面的感受比較才產生「苦」跟「樂」的對待。「苦」的感受也會再消失;緊跟著,不苦不樂的感受生起;到最後,不苦不樂的感受也會消失,然後周而復始地循環樂、苦、不苦不樂的感受。所以,你一直在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中轉個不停。若能察覺,你才能跳開。你不要活在感受,要活在作用,這樣才能跳開五蘊,不再被五蘊所綁。
打坐和讀佛經都是為了培養你的智慧。無論你做任何宗教的形式,都要以智慧觸動你的悲心。真正有悲心的人,他的心才能清凈、柔軟。你不要聽別人的話感覺似是而非,你要反問自己,你做一件事情,是否能開啟智慧,從中判斷你是否在修行。你學佛,如果誤解或認知錯誤,你信的雖是正信佛教,對你來說就是邪的。要知道酸鹼度多少,一定有個方法可以檢測。你也可以檢測自己是信徒、迷信、盲從,還是在欺騙自己、認為你在修行。
聞後思惟:你能夠不要被你的感覺左右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