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性真空,亦復如是。
假的空沒有作用,「自性真空」才能妙有。你若明白了,夫復何求呢?你不是想求什麼,而是該做的就好好去做、徹底去做,不要有所保留。這樣就是大修行人。
自性的狀態,以名相來講叫真空。但你覺得它是真空,有時候反而不能產生它的作用,所以講佛法經常從「有」講起。叫你好好做事,就是從「有」開始講。做事之所以無怨無悔,就是因為「空」。你只要不悟到「空」,你就會計較、抱怨。現象界沒有辦法公平、沒有辦法比。「空」是真空,而非不清不楚的頑空或不起作用。就像吃飯,肚子是空,它又能感覺到餓或飽。這個「空」有知覺、反應。鏡子一塵不染,它若是不空,它就不能妙用。自性真空「亦復如是。」妙不可言。
舉個例子,如果我上課需要準備而來,我一定很累很苦。我上課不准備,因為你們就是最佳的教材。什麼人來,發生什麼事,從你們身上談就好了。你可以去體會看看,只要你是從外面學習而來的,是準備而來的,就不是「本來」,你一定學不完,它也一定會用盡。你要去體悟到「心」。準備的東西不生動、不活潑、不感人,從心講出來的最自然、最生動、最感動人。但是這樣的概念能懂的人很少,因為你如果不准備,上了台就講不出來。
講話亦當從心而出。不會講話的人想到什麼講什麼,想一句講一句,想兩句講兩句。會講話的人,從內講到外,從上講到下,從左講到右,從遠講到近,從下講到上,從外講到內 ……你把握住核心,就可以左右逢源,要講什麼就講什麼。比如講佛法,可以從凡夫一直講到成佛的過程,或從自己講出去。這就是一分鐘頓悟講話法門,不懂的話到卡耐基去漸修。
「善知識!」你們不要犯眾生的通病,「莫聞吾說空,便即」執「著空。」也不要聽到別人說「有」,你又執著「有」。比如,有人叫你誦經,你不懂得變通,朋友來,剛好誦經的時間到了,你就急著催人家走。沒有朋友之時,你好好做早晚課。來了朋友,會友即是做功課,在心地上做。別人叫你做什麼,你要知道其中的涵義。如果只解讀表面的意思,佛法你是不會讀懂的。比如,有人問我教的是禪,為什麼卻鼓勵別人念佛。我反問他: “禪就是自在,念佛有礙到你嗎?”
你不要以文字和語言來認定對方的意思。比如,人家問你一天到晚坐在那邊做什麼,他的意思不是反對你打坐,而是希望你懂得打坐的真正內涵。如果你平常做人處世這樣聽別人說話,你就會常常會錯意。別人叫你抄經或拜佛,你不要學一輩子佛,只懂得抄經或拜佛。你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概念。釋迦牟尼佛不會坐在那邊讓你拜。這是一種啟示。就像釋迦牟尼佛叫周利盤特掃地的目的並不在掃地。所以,你要懂「如來真實意」。此外,你和人交往,不管是你的親人、朋友還是職場上的交往,你都應該了解別人真正的意思、他想告訴你什麼。
聞後思惟:你能夠明白別人話中的真實涵義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