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05 九月 2020 21:51

暢談六祖壇經(140)心中有佛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善知識!一切般若智,皆從自性而生,不從外入,莫錯用意,名為真性自用,一真一切真。

  「善知識!一切般若智」慧「,皆從自性而生,」而「不」是「從外」面進「入,」不是讀書讀來的。當你真正能悟到你的生命,而生命完全沒有障礙的那一剎那,真正的智慧才會出來。從外面來的常常是知識、經驗,它一定有死角,它有時候適用一個人,卻不一定適用其他人。比如,你的孩子調皮應該用一種方法,先生很晚回家又用另外一種,但並不代表它放諸四海皆準。只要有一個做的方法就是死角,智慧不一定要怎麼做,那叫法無定法。

  同理,如果你在處理事情只有幾種固定的模式,就不是真智慧。高明的劍客心中不存有招數。比如,你學了降龍十八掌或如來神掌,那你心中就想,別人怎麼樣,你就出什麼招。但是,高明的劍客心中無招,看你出招,他才出招。招就在於「此有故彼有,此無故彼無」,這是從內心很靜的世界產生的。

  你去看電影,電影中都是英雄,你心有戚戚。但回到家,你的孩子出了一些亂七八糟的招,你招招都無法招架,被打得一敗塗地。你的心不夠靜,你一定會亂了方寸,方寸就是你的心。比如,你遇到問題,先不要急,也不要急著問人。最好的方式,就是靜下來。你若能靜下來,你會有一種感覺,就是靈感,會讓你知道如何處理。我相信每個人在生命當中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。問題是,你只是靜下來一點點。你應該甘脆一些,全部放下,你剎那就開悟了!你不願意全部把它放下,而只是暫時讓情緒靜下來。靜下來的是情緒,而不是把你的知見全部都放下,這是不一樣的。就像雖然無法看到太陽,但無意中看到一道曙光,那就像靈感。你的內在不夠徹底,所以無法看到。

  你「莫錯用意,」智慧的用是從自性生的,「名為真性自用;」當你的心「一」見到「真」如,「一切真」相就呈現了「,」見性就成佛,就「萬境自如如」了「。」你心中有佛,一切都是佛,不僅人們是佛,連茶杯也是佛。不過,這是果地上的境界,你現在只是說說而已,還沒有這個能力。你想要禮敬諸佛,事實上你卻無法恭敬對待任何一個人,因為你還未見性,你的心不清淨,你看到別人也就有問題。你是什麼心,就呈現怎麼樣的世界,外面的世界就是你內心的投射。

  念佛之人,想修到「一真一切真」,就要知道念佛即心中有佛。既然心中有佛,看到別人就是佛,就叫念佛,這比一般念佛層次高,是最究竟的。一般人只會加緊做功課,念幾句算幾句,這種口頭上的念佛容易中斷,所以生命的質量不夠高。念是始覺,即本覺。以始覺來念本覺,以達到究竟覺,這個是理論。再講簡單一點,念即心念,佛為覺悟,念佛就是「念念覺悟」。從外面的世界來講,因為我心中有佛,心中才有眾生。「念念覺悟」跟智慧相應,「心中有眾生」跟慈悲相應,學佛就是學智慧和慈悲,這樣學佛才能具足圓滿,妙不可言。你當鼓勵一般人繼續念佛,但同時又提升他的觀念,讓他更圓滿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有去體悟一切皆佛的境界嗎?

閱讀 628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