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,去來自由,心體無滯,即是般若。
華嚴經曰:「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,」「一切」就是法界,「即一」為心或性,就是本體。若是講「心」,《華嚴經》又曰: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你所創造的一切都是從你的心展現的。因「一切唯心造」,故「一即一切」。
「一切即一」為歸納,「一即一切」乃演繹。西方學說偏向於演繹法,較為系統 ; 東方思想側重歸納法,較注重本體,故曰「萬法歸一」或「一竅通,竅竅通」。東方思想的境界是很高的。所以,印度的佛法流傳到中國,與中國文化一拍即合。國人雖然未讀過《雜阿含經》,但本來就有儒道的思想為基礎,相似於小乘的底,所以佛法傳入後,即能接續大乘。每個人條件、果報和時間分配都不一樣。你要認清自己,知道依你的條件如何修,當下你就能安身立命,好好做自己。
「一切即一」是由用歸體,「一即一切」為由體展現於用。以緣起法來講,「一切」即緣起,包羅萬象,「即一」為性空。「一即一切」就是性空緣起。以譬喻來說,就像捕魚的漁夫撒網,網很大撒到大海去就是作用,這個網還是掌握在漁夫手中,所以他能拉回來。有句成語叫「提綱挈領」,拿衣服要拿領,修行要修心。不是這個世界出了問題,是你的內心變質。以《易經》來講,「一」即太極,「一切」即六十四卦。你只要能夠明白,你就會知道修行應該從哪裡下手。從唯心的角度,「一」即心,「一切」即萬法,所以心生萬法。可以無限地講下去。
「一即一切」,講得更廣義一點,一切的眾生跟你是整體的,脫不了關係。這一切即十方法界(權巧之說),它是整體的,所以叫「一」,即一真法界。有人以為別人的失敗就是他的快樂,卻不知道別人的失敗就是他的失敗,別人的快樂就是他的快樂。我們利益眾生,就是利益自己。你在利他的過程中完成自利,就是菩薩道的行者。你若「只管自己門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」,這樣的修行格局或影響力力量不大。並非獨善其身之後才兼善天下,此兩者是可以同時的。一個人之時好好自利,面對他人則要好好利人,不要刻意分前後。
你「去來」不「自由,」因為你覺得來是來、去是去。每個人都認為你是你、我是我,故彼此互相牽制。在你的概念中,「一」和「一切」、體和用、空和有都不一樣,這是一種錯覺。你不通達,所以你的心不自由。比如,有年輕人說:「愛情和麵包不能兼顧。」這是人類創造來折磨自己的概念。其實,你若真愛對方,就不會讓對方餓死。這是不可以分的,亦非兩難。
你內在不舒暢、不通流,所以你很委屈。有機會就好好做,沒有機會則安心進修;有人愛好好讓人愛,沒有人愛就好好愛自己。你明白了就是智慧,則「心體無滯,即是般若。」你猶豫不決,左右為難,不知進退,充滿遺憾 …… 就是你的障礙。你不要遺憾,因為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
你要在生活中體悟你過去所忽略的。問題就在答案當中,不要把問題和答案拆開。你的寶藏就在你家裡,你要自己找。你要去參:你愛的人無須你去拉他來,恨的人亦無須你趕他走。參不透,你就是凡夫;參透了,本來就平等不二,既沒有愛人,也沒有你討厭的人。一生中,你總想擺脫些什麼。但有一天你懂了,內心接受了,擺脫和不擺脫全部消失。
聞後思惟:你是不是常常處於兩難,心不得自由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