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即徧一切處,亦不著一切處;
「用即徧一切處,」你要好好做人,孝順父母、教養子女、用心賺錢,一切人生的角色都好好扮演。但是,你「亦不」可執「著一切處;」你應該到處幫助別人,但是你不需要有目的,不要期待別人對你的感恩、報答,也不要期待別人有一天回過頭來幫助你。有目的的幫助是有條件的交換。一般人做執著,不做也執著:做,執著他付出的代價,不做,執著「這不需要做,不是我的事」。
所有的一切都有用,你要會用你這個人。你去超市,就不會買一個沒有用的東西回家。縱使你買一把掃把或者刷馬桶的刷子,它們都是有用處的。你不能比較冷氣機有用還是掃把有用,也不能比較你有用還是他人有用。你不要因為你學歷不高而自卑,學歷高有學歷高的用,低有低的用。你更不要因為出身卑微,而自認低人一等。你以買東西的角度想想,它們根本都是平等,因為都有用。同理,我不管你是什麼人,我也不管你過去如何,這些都沒有意義。每個人都有其用處。太高看自己,認為沒有你不行,這是一種錯誤的知見;認為沒有你,他們也可以做,這樣也不對,這樣你很容易放棄。也不要說你是千里馬,遇不到伯樂。你不要把責任推給伯樂,伯樂就是別人,你為什麼要把你的人生、你自己的作用推給別人?不要怪別人不賞識你,不給你機會,要怪你不給自己機會,因為你自己不當一個有用的人。
真理只有一個答案,就是平等。平等才能夠讓所有的東西、所有的人都有用,因此,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充滿了希望的。但是,你要會用。比如,你家的日光燈壞掉,你絕對不會買掃把來取代它。同理,你應該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,有什麼條件,有什麼能力,有什麼樣的人格特質,應該擺在哪個位置。所以,你的定位怎麼樣,問問自己就可以了。明白了應該怎麼做,就去怎麼做,這樣人生很快樂。
人生不要比較高下,比較現象界的東西。現象界本來就是差別相,本來就各有各的妙,各有各的巧。你無須自卑,也無須自傲,也不要認為自己貧賤或富貴,這些都是多餘的。只要貧賤安於貧賤,富貴安於富貴,你就能安身立命,你就是修行人。世間沒有修行的人掉入一個陷阱,比如,他想當有為青年,所以才在公司拚命工作、表現,他想出人頭地,想光宗耀祖……他們苦,苦在執著,雖然他們也創造了作用,但那個作用是執著的。
「用即遍一切處,亦不著一切處;」其重點在於執不執著。《金剛經》的核心,簡而言之,就是「認真做,不執著。」認真做,姑且講個目的,就是利益大眾,而非光宗耀祖,那是自私,那只是小愛。一般人認真做的目的是為了自己,差別就在這裡。所以世間人不懂佛法,很多佛弟子也不懂佛法,才被人垢病,才互相批判,我說你執著,你說我消極,彼此互相詆毀。你懂,任何人都無話可說,因為你的展現就是圓滿,縱使沒有學佛的人也會認同你。
很多人認為人沒有慾望就缺乏動力。事實上,依他的思維模式是對的。但他錯在那個慾望本身是自私的、是苦的,他不能看穿這一點。真正明白事理的人,不是慾望,而是願力在推動生命。願力是無私的,它不會造成你的痛苦,願力即大愛。
聞後思維:你能夠善用你自己,但又不執著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