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
「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」表面上看起來是對治,對治法是二乘人的修法,這是從法門的角度來講的。但是,從法上來講,就並非如此。「邪來煩惱至」就是緣生,「正來煩惱除」即緣滅,這就是緣起。「見緣起即見法,見法即見佛。」你首先要明白緣生緣滅。你可能會認為太陽升起就是緣生,太陽下山就是緣滅。若是這樣,我不能說你錯。你也會覺得你出生那一天是緣生,你死的那一天是緣滅。不過,你這樣就往生了,你什麼也悟不到。緣生、緣滅就在現前,你所看到的一切盡是緣生、緣滅。你不要理論歸理論、修行歸修行,你在解和行上要相應,不可以拆開。同理,當你念佛的時候,如果只有念佛,其它事都不需要佛法,這樣是不太恰當的。你不僅僅應該在修行時能看到法,在法中你也要修行。這樣,你就容易相應。比如,你有一串一百零八顆的佛珠,你過去可能把它一拿起來就只顧著念阿彌陀佛,但是你應該在知見上更通達一點,欲窮千里目、更上一層樓,這樣你才能達到真正的一心不亂或契入自性凈土。當你拿起這串佛珠,你念第一顆之時,你就看到緣生,當你念到一百零八顆時,你又看到緣滅。這是比較粗糙的,你要從粗糙訓練到越來越細膩。如果你念四個字的阿彌陀佛,你念「阿」時看到緣生,念最後一個「佛」字時看到緣滅,這樣就比較細膩,困難度也比較高。如果你連四個字都看不清楚,你就不能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。如果你能看到你起心動念的生滅,你就已經達到初果的境界。若能看到生住異滅,你就是阿羅漢的境界。
你先從看到緣生緣滅中訓練,因為這與法義就結合了。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弟子叫馬勝比丘,他有一天去托缽,舍利弗看到他,覺得他法相莊嚴,就問他:「你的老師是誰?他平常怎麼教你的?」馬勝比丘回答說:「我的老師只教我一首偈: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我師大沙門,常作如是說。」舍利弗聽了,馬上就開悟了。有時候你看到緣生,卻沒有注意到緣滅;有時候你注意到緣滅,卻注意不到緣生。有時候你看到你的念頭起來,你看到的已經是一個粗糙的結果,是一個煩惱,但你不一定知道它是何時消失的。比如,一個人心情很不好,後來轉好了。但他根本不知道他不好的心情是幾時幾分幾刻消失的。比如,你可能較容易聽到聲音的起來及消失,但你不容易聽到聲音消失點是在哪一點。六根接觸六塵的境界,你是可以知道緣生緣滅的,但只有跟修行結合,你的感受才會很強烈。否則,你的心很散亂,你是無法覺察的。如果你要念佛,你就鎖定你的舌根;如果你要聽聲音,你就鎖定你的耳根。你從這裡就能夠察覺法義。
聞後思維:你能在生活中處處看到緣起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