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四, 08 十月 2020 19:31

暢談六祖壇經(242)常生智慧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

 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

 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「說即雖萬般」,很多法和法門表面上千差萬別,縱使三大阿僧祇劫也說不完,但是它們「合理還歸一」。譬如,太平洋有幾滴水是無法估量的,但是太平洋就是一個大海。百川歸於大海,萬法不離你的自性,一切山河大地不離空,你要讓所有的水都流進你自性的大海。「說即雖萬般」就是萬法,「合理還歸一」就是歸一。「說即雖萬般」就是現象和作用,「合理還歸一」就是本體。「說即雖萬般」就是一切萬法,「合理還歸一」就是一心,故一心能生萬法,萬法不離此心。六祖說過的「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法門」,亦是此道理。

  不管是佛法、哲學,還是任何學說,真正的智者和聖人所談的道理,最後一定匯歸到一個最基本的核心,即心性。西方的聖人談的也是生命的問題。你應該思考你想求的到底是什麼。萬法歸納起來,談的就是你的那一顆心,就是生命的本質,要讓你了解自己。

  你的「煩惱」無明使你如處「暗宅中」,並非你家沒有裝電燈,也不是電力公司沒有給你提供電源,而是你眼睛瞎。有人說:「經典講的都是騙人。什麼念一句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的光就會照到我?我已經念幾千萬句了,連一盞燈也沒有看過。」太陽出來,是你自己閉著眼睛不看,你怎麼能怪太陽呢?眾生常常停留在煩惱、無明的狀態,這就是貪嗔癡慢疑、不正見,為六個根本煩憂。

  你若要悟,則「常須生慧日」,要在煩惱中生起你的智慧。你心中有大善知識。六祖講過:「煩惱即菩提」。你應思維:「我如何在煩惱中生起我的覺性和智慧?」我們常講得失,這就是一種領悟,即是:得即失、失即得。這不是繞口令,你若有所領悟就不是戲論,這是你能直接自受用的。我們常講「因禍得福」,福禍、得失、煩惱和菩提其實是一樣的道理。就是因為別人不讓你走這條路,你才會走出一條新路。但是,你常被煩惱、無明打敗,不懂得於中生起智慧,就很可惜。

  在生活中處處都有可領悟之處。若不能如此,你就處處染塵勞。你何不化塵勞為清凈、化煩惱為菩提呢?你先從你生活的狀態著手,去解決現實的問題,不要只把佛法擺在開悟這一件事。小事若不會領悟,大事更加免談。你有很多家事、公司的問題,你不要一直覺得苦,而是要展現智慧,感謝這些煩惱讓你「菩提這麼長」,讓你生智慧。

  無明讓你看不清楚,你就會自尋煩惱。比如,當你是嬰兒時,你沒有看過你出生,因為那時候你不懂。當你要死亡的那一天,你也沒有看到你死亡,因為那一剎那你也不知道。你之所以知道死亡,是因為你看到別人的生死。你不僅看不到你的過去和未來,你人生的這段時間,你也根本看不到,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而只知道你的煩惱、痛苦和無奈。你只感覺到別人不了解你,但你又何嚐了解別人。你這一生到底做什麼,你不知道,這統稱自己的無明障礙到自己。所以六祖才說,一個有煩惱的人就像處在一個暗無天日的房子中。你應該生起智慧,就像一盞燈,像太陽一樣。「合理還歸一」,你要明白真正的道理就是那顆心,那一顆心明白了,智慧就打開了。

 

聞後思維:你能從生活入手,處處看到智慧嗎?

 

閱讀 671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四, 08 十月 2020 19:51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