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四, 08 十月 2020 19:10

暢談六祖壇經(241)見性之門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迷悟有遲疾

  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

  人有上根利智及中下根器之分,才導致「迷悟有遲疾」。因此,我們應該怪自己,不要反而認為哪個法怎麼樣。俗語講:「不會駛船嫌溪彎。」那條溪就是法,它擺在你面前,是你自己不懂。你也不要以為你懂了一個法,而將之當成最好的,其實,只是這個法適合你而已。你當持慎重之態度,你學佛法許久到底有沒有進展,你要觀察一下。你是撥空來學習,時間不僅僅是金錢,更是生命,你得看清楚你到底在學什麼。若沒有進步,你就要趕快調整、觀察,看問題是出在哪裡。此時,要審視的是:一,知見是否正確;二,是否有實踐。有的人喜歡佛學,但有的人卻喜歡學佛,這都是知見偏一邊。學佛是行,佛學是解,若無佛學的理論和方法,你就無法效法佛陀,此是一體兩面,二者都要配合。既有佛學的理論和方法,又能效法佛陀實踐的修行,這樣你才真正懂佛法,才能真正大徹大悟。

  法沒有問題,所以你不要分大乘、小乘、原始佛教或漢傳。你亦不應處處考據,沒有人知道《六祖壇經》是不是六祖講的,或佛經是否佛陀親口所宣。就連四書是否孔老夫子所說的,也沒有人證明給你看。或者伏羲、文王、周公亦無法證明《易經》是他們發明的。其實,無論你所讀的書作者是誰,只要對你有幫助,就有意義,你不需要去考據。有人認為大乘非佛說,但大乘經典能讓人受益,而且它的境界很好,你深入去讀就會知道。讓你受用就是利益,不管黑貓白貓,只要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,抓的是我們心中這隻老鼠。就好像吃水果,究竟是飯前吃還是飯後吃好,不需要爭辯,你吃得健康才重要。況且,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,否則,按照養生專家的理論,那些修行人,不要說過午不食,他們維他命ABCD全部都缺乏,卻有人活到一百二十歲!

  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去做,沒有智慧的人則總是停留在知見上打轉,各唱各的調,各說各的對,那是沒有意義的。悟得快的人,就稱之頓悟,悟得慢,則為漸修,其實還是你自己來決定的,不需要爭論。

  八萬四千法門講的就是一種現象,但任何一個門最終都「只」是要進入「此見性門」。常言道:「條條大路通羅馬」,「羅馬」即見性。六祖所告訴你是,是最徹底、核心的法。學佛法要有勇氣,你不要認為你這一輩子開悟見性是不可能的,這是邪見。天底下的事情,因緣成熟便水到渠成,不是可不可能的問題。如是因,如是果,因緣成熟自然就會開花結果,這不需要你擔心或否認。

  八萬四千法門就只是要叫人覺悟,但是一般「愚」昧之「人不可」知「悉」,原因就在於一剛開始他的信就不夠。這樣,他何能解?既然不能解,就不能行。既然一步都不能踏出去,他就不能親證。「見性」的法門,一般人難以了解,因為見性無形無相,一般人只能了解有形有相的東西。佛性或空無形無相,你必須藉借現象顯出道理,即即在「有」處看到「空」,在「空」處看到「有」,此即不落兩邊,就是中道之意。

 

聞後思維:你學佛的目的是要見性嗎?

閱讀 654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四, 08 十月 2020 19:29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