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09 十月 2020 14:48

暢談六祖壇經(245)回歸清淨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

  「邪正俱不用」即緣起,「清凈至無餘」即性空。你不需要將你的煩惱趕來趕去,邪見來用正見驅趕,正見走了邪見又來,因為煩惱只不過是緣起的現象。既然正和邪都不需要用,那你只要了知緣起的當下就是性空,你就能夠真正地照見。這時候,不但五蘊皆空,煩惱亦空,菩提亦空,萬法皆空,一切畢竟空寂。般若就有如一把大掃帚,把你的一切都掃掉,所以才可以重新再排列,所以萬法又能夠妙有,妙就妙在這裡。因此,緣起不礙性空,性空不礙緣起,理不礙事,事不礙理,這樣就能圓融,就能事事無礙。六祖所告訴你的,也不過是叫你去悟這種道理,這就是一種見性的功夫。佛法可以分為信願門、慈悲門和智慧門,襌宗就是從智慧門下手的。你只要明白這個道理,你就會明白,原來只是誤會一場,這樣就好了!你想要真正 達到徹底的清凈,就是唯有契入空性,你才能夠徹底不染,這不是時時勤拂拭能夠擦的。玻璃本身不是髒,只是因為灰塵污染了玻璃,所以以後你們要改個說法,不要再說擦玻璃了,應該說擦灰塵才對。

  「邪」念也好,「正」念也罷,都是心在起作用,只是我們在作用當中把它分為邪跟正。不論你在想什麼,念頭就是念頭,它都是念念無常的。不管是什麼念,它都是一念接一念,所以你不需要一起什麼念,就在那邊拉來拉去。「正邪俱不用」之「不用」就是不執著的意思,只要你知道這些都是如夢幻泡影,都不是永恆的。你透過這樣的訓練,就可以知道你的情緒,你不用在乎你的情緒。情緒跟念頭的差別之處在於,念頭比較細,情緒比較粗糙,情緒還沒有起來,念頭已經聚集了。念頭就好像水,當水已經堵住了,它開始滿起來,情緒就起來了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只要不執著你的念頭,在那個當下,自然就能夠恢復自心的清淨。

  「清淨至無餘」就是大乘的修法,就是頓教法門。「清淨」並非沒有念頭,就好像一幅叫做《風雨中的寧靜》的畫所描繪的境界。真正的靜不是沒有吵雜聲,而是不被影響的意思。小乘的修行人喜歡待在深山古洞,而大乘的修行人則能夠安處於鬧市當中。其實,在家人最適合學大乘法,因為你們每天都要在這種環境生活。但是,很多人雖然具有脩大乘的條件,卻一直想找個地方「清淨」。其實,清凈的地方不需要找,只有往你內在找,你才能真正清凈。所以,在家人有這樣的優勢,小乘法反而是出家人修的,例如藏傳佛教,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喜馬拉雅山閉關,因為他們就是處於那樣的條件。你不要羨慕別人,而是要知道彼此的分別和作用。

 

聞後思維:你有常常去觀察念頭的無常嗎?

閱讀 2021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