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
「菩提」即是覺,覺悟的「本」能就在你的「自性」中,佛性就是覺性,此「性」又可稱為可能性,故人人皆有成佛的可能性。但是,這是要你自己去促成的。否則,你要到哪裡去求個佛或求個覺呢?一般人常常「起心」動念想去追尋,那根本「即是妄。」
六祖開宗明義說「菩提自性,本自清凈」,一切眾生皆有菩提自性。《大般涅槃經》很重要的思想觀念即:「菩提本有,煩惱本無。」我很感慨:「為什麼我們如此糟蹋自己?為什麼本來有的東西,我們卻不知道?為什麼明明沒有的,我們卻把它創造出來折磨自己?」菩提自性從來沒有消失,我們不但沒有察覺到,卻還誤會。我們本來沒有煩惱,煩惱不是真實的,我們卻生起煩惱來。好的東西你不知道,不好的東西你卻抓著不放,如此折磨自己,心的一念輪迴就是生死輪迴,讓你好像千生萬劫都離不開這樣的枷鎖。
菩提自性每個人都有,你不僅有佛性,而且你本來就是佛。這就是底牌。但是,「起心即是妄」之「起」為緣起,你起個想悟道或「趕快修行」的心都是妄。妄心亦是你的心,也是作用的心、因緣所生法的心。
你如果願意止息,不就得了嗎?《涅槃經》曰:「狂心若歇,歇即菩提。」但你一直想求,你寧靜的大海則因風起波浪,故曰「苦海無邊」。止息了,你就回歸清凈的大海了,你就察覺到「菩提本自性」了。
你或許會問:「師父,你不是叫我好好修行嗎?我起個心要修行,你卻說起心即是妄,我應該怎麼辦?」本淨禪師有一首偈曰:「道體本無修,不修自合道,若起修道心,此人不會道。」「道體本無修」即本性,自性不需要你修,而是讓你悟的。能修的,則非自性,因為自性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。「不修自合道」:你起個心,你就掉入另外一個陷阱,當你不起那個心,你就會掉入無明的坑洞,都是陷阱,前後都是懸崖峭壁。這是因為所談的是現象,只有現象才存在左右為難,自性則沒有這些障礙和概念。「不修自合道」就是叫你止息,你止息就契入佛道了。「若起修道心,此人不會道」即六祖所講的「起心即是妄」。
道不是這樣修的,就像你們不是要得到什麼,而是放下什麼。「得到」有讓你提起或想要的概念,放下只是叫你止息。有一個外道拿了一朵花,本來想去考釋迦牟尼佛。他還沒開口,釋迦牟尼佛就叫他放下。他在花中藏有玄機,他認為是佛未卜先知,叫他把武器放下,於是便把花放下了。接著釋迦牟尼佛還是叫他放下,他想莫非佛知道他放在口袋中備份的武器,所以也把備份拿出來放下。佛又跟他講放下,可他已經沒有什麼可放。他忍不住問佛:「我該放下的都已經放下了,你為什麼還叫我放下?」佛說:「因為你的心還放不下。我要你的心放下。」外道當下就開悟了。你想要,就是起心。你想要什麼?你不需要起那個心,因為你的心已經多生累劫時時刻刻動盪不安,你已經習慣這種模式,你一直處於這種狀態。要回歸清凈本性,只要那個因緣止息了,只要風止息,海浪就止息了。
聞後思維:你能放下你一直在求的心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