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正道之正見及正思維(正志)
八正道的順序排列有很深的道理。把正見擺在第一個,是因為凡夫有邪見。你的知見錯誤,則必然苦惱。正見即正確的知見。符合「無常、無我、無生」,即三法印「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」的法則即正見,否則就是邪見。此三者層次不同,你一定要先觀察無常,才有能力證悟到無我。你滿腦子都是「我」,任何的詞彙都有「我」。你一講話,不是「我很快樂」,就是「我很痛苦」。只要有「我」,那都是假的。外行人只看到「快樂」、「痛苦」這些名詞,內行人卻看到是那個「我」在作怪。我們迷就是被「我」卡住,不能看到真相,所以解脫不了。
你以為無常很簡單,這是陷阱。無常可以破執著,若對你起不到作用,就代表你對無常的了解很膚淺,你懂的只是術語。比如,「放下布袋,何等自在。」你有真正思維「放下」之意嗎?「知足就好。」你有真正思維過這個問題嗎?「不要跟別人計較就好了。」可是你還會跟自己計較。真懂法的人,就不會跟人計較,因為他知道福報不是計較得來的,而是修來的。如果福報是你的,你想趕它走,它也會出現;如果不是你的,它出現了仍會消失。
佛於《阿含經》談無常:「觀無常即是正觀。觀下去,你的心就解脫了。」假如不觀無常,你就很難懂無我,就領悟不到無生。無生即不生不滅。你要去領悟:第一個無常是有生有滅,為什麼最後一個無生是不生不滅?
八正道的第二個是正思維。你的正見幾乎是聽聞而來的,包括聽課和看佛經。但是,光聽聞還不夠,你當如理思維法義。你跟生活不能相應,你當思維問題之所在。正見即聞,正思維即思,八正道後面六個即修。正思維,玄奘大師將之譯為正志,這跟正思維略為不同。有正見者,觀念雖然正確,卻不見得願意付出行動,除非心中有一股力量。就像玄奘大師立志到印度留學,去考察經典的真和偽,並帶回更多佛經來利益大眾,這就是他的正見。但是,支持他冒著生命危險去印度的,是他堅定的意志力,即為正志。你有意志力及力量支持你走下去嗎?你不要以為有師父在就好了。只跟一個老師學習是不對的,因為你的老師也抵不過無常。當有朝一日,他死了或退道了,你豈不是會崩盤?你不知道你有盲點,也沒有一股力量推動你,讓你發願這一輩子一定要修行。六祖曾經「不求餘物,唯求作佛」,而你卻只求死的時候不要痛苦就好,這樣很沒有志氣。還有人說:「這一輩子活多少算多少。」這種話也是真理,因為它符合因果,但它是不積極的。你如果沒有想清楚,就不可能去完成一件事情。你並沒有立志,或希望這一輩子做什麼事,你大不了只是把西方極樂世界掛在嘴上而已。玄奘法師的目標很清楚,就是要把佛經翻譯回來。而你卻亂用名詞,說你的目標是「隨緣」。真正隨緣的人,就應該隨立志的因緣去做。
正見和正思維屬於戒定慧中的慧。學佛不要先學戒、定或先談修行。坐禪若知見不夠,修到最後會瘋掉。揚州的高旻寺很有名,外面外有鐵籠子,關的就是瘋掉的人。你當樹立正見再修行。數息、觀呼吸、持咒或誦經等都屬於方法。我不教你方法,我只叫你探討你的心為什麼會亂。如果那個事情已經過去了,你就不要再重蹈覆轍,你當趕快遠離會讓你引起煩惱的原因。
聞後思維:你聽聞佛法之後,有時常思維法義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