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一, 19 十月 2020 15:22

暢談六祖壇經(266)量力而行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

  如果你「欲擬」度「化他人」,你就要先看看「自」己的能力,因為你想要覺他,則必「須」要「有」權巧「方便」的智慧。你最好先自己覺悟。當然,並非要等到覺悟後,你才能夠幫人,不過,你還沒有覺悟的話,你就會比較沒有能力。你如果不知道你還沒有覺悟的時候幫人是對的還是錯的,那麼,答案很簡單:似是而非的概念,你沒有把握就不要去做。但是,你有把握的概念,比如孝順父母,則不必等到開悟,你去做一定是對的。

  你聽到什麼好的東西、思想、概念、課程就想跟別人分享,這樣容易掉入一個陷阱。你為別人好是好的,你也是出自於善意的,但是你自不量力,因為你並沒有方便的智慧。我不認為釋迦牟尼佛是宗教家,他是偉大的教育家,包括孔子也是,因為他們懂得因材施教。

  度人有幾個概念:

  第一,你自己已經完全懂真理了嗎?如果你已經完全通達、明白了,你要保證你自己不會講錯。法可以講深講淺,但是不可以講錯。

  第二,你要去度一個人,這個人是不是機緣已經成熟了?比如,你早上要去找我,你要幾點來敲門比較方便?你總不會早上五點去敲門吧?你可能覺得:「他應該是起來了,或事情忙完了。」一般的家庭主婦比較閒的時間就是早上九點到十一點之間。你能夠等到九點,這叫知道因緣,九點就是因緣成熟了。你要度人,因緣成熟了嗎?這一點你並沒有能力判斷。一般人比較有能力判斷的,是人家家裡有人往生的時機,很多人都是這種時候才開始接觸佛法或佛經;還有,他主動來找我詢問,因為他知道我在學佛或我是出家人;還有,他剛好遇到挫折,他有心事、苦悶;還有,他生病了。這是四種適合講佛法的時機。其實時機不止是這樣的,你要懂得切入及判斷機會點。就像我們常講:「時代時時都在變,我們要隨著時代的潮流而改變。」但是,你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變嗎?比如,開一家咖啡店,你覺得生意不太好,你想要生意變好,你知道你應該抓住什麼時間點重新裝潢嗎?你知道應該什麼時候推出新產品嗎?你知道你要抓住什麼時間點徹底地改變定價、策略嗎?真的懂佛法的人,要做事業也是一流的。做商業的人,會透過市場調查。而我們要度化別人,則要透過觀察。

  第三,你知道他的程度嗎?你如何判斷他的程度呢?是從他的社會地位或學習經歷判斷嗎?這樣,有時候會誤判。你要判斷一個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跟他對話。有的人看起來是平民小老百姓,不起眼,跟他一對話,你卻覺得他是個很有思想的人。透過對話,你可以知道一個人的程度。

 

聞後思維:你是否有依據自己目前的能力所及而去幫助別人呢?

閱讀 546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