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
「正邪俱不用」偏向於念頭,而「邪正盡打卻」偏向於知見,即是打破世間分別對待的概念。出世和入世是整體的,有所分別就不究竟,因為你活在二元對立的世界,你偏執一邊。把名相打掉,就在那個當下,「菩提」自「性」即「宛然」可見,這才是究竟、根本,才是徹底破除。剛開始講兩個,讓你選一個,最後兩個都不存在。
空即真空,包括體和用。生命即本體,即你的佛性,而生命的展現與應用,無論是有形無形,無論是身、心世界,盡是無常。佛法不是拿來求平安、求保佑或求未來,佛法要拿來用在現實的世界、現實的人生。只要不能用,你就咀嚼不出滋味,從而越學越苦。空你懂了,你就會變得很有智慧,處世、辯才和思慮都會不一樣。而且你的不一樣會被世間所認同,因為「空」不離開世間,還貫穿世間法和出世間法。
生滅法和不生不滅法皆是「空」,此即不二之法。世間法和出世間法、此岸和彼岸,皆是為了度化眾生所創造的名詞。「佛性」不是「我」,認為有一個「我」或元神或靈魂,即是外道。我們可以用「名存實亡」一詞來形容。一切皆是假名,你不要在假名中再找一個東西。這些名都可以改,所以稱之為「假」,但它可以拿來用,拿來善分別。你若執著假名,就會越迷越深。經典的文字亦是拿來用的,請你不要執著它。這個世界是你創造的,你卻執著你創造的東西。
「邪見」即意識、分別、對待、二元對立的概念。你有邪見,你一定會痛苦,也會造成別人的痛苦。出世並非離開這個世間,因為六祖曰「不離世間覺」。但它也不是離開三界,三界是你心的三毒貪嗔癡創造的。欲界的狀態就是貪,色界的狀態就是嗔,無色界的狀態就是癡。你不要一直覺得你的心藏在身體中,不要把心臟當成心。你的心臟不會生氣,不會愛錢,也不會跟別人談戀愛。天人會跟阿修羅打戰,當福報享盡,他們就會掉下來。你們都以為天界是樂,卻不知道那是苦。世間人只知道苦是苦,卻不知道樂亦是苦。苦跟樂就像一條毒蛇,苦是蛇頭,樂就是蛇的尾巴。一般人看到毒蛇,不敢去碰它的頭,害怕它咬。但是你去抓蛇尾巴的時候,它會繞回來咬你。
情緒、感受,即五蘊色受想行識中的受,歸納起來只有三個情緒:苦受、樂受和不苦不樂受。這三種情緒一直困擾著你,你內心世界時時刻刻都有感受。如果你擺脫不了這三種感受,你就離不開三界。大乘經典曰:「若無三受,即無三界。」樂受即貪,苦受即嗔,不苦不樂受即痴。你一天到晚活在這三種感受,你一直期待有樂的感受,那是陷阱,尤其你要修行,不要一直希望修行的感受很好。五蘊像是串連的,你只要把一個拿掉,很多東西就會破,故會修的人,八萬四千法門,任何一個角度切入都是修行。
「出世」:第一,即出離世間的苦;第二,即出離二元對立;第三,即離開生滅法。生滅即生死,《壇經》解釋波羅蜜即是:「解義離生滅。」「世間」即不懂這種道理,永遠活在痛苦、對立、生滅當中而不自知。正見是法,亦要破。知道就好了,就不要抓著它了,從此之後就這樣平常心生活就好了。任運自性,就是符合大道。
聞後思維:你能體會到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是不二的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