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日, 25 十月 2020 19:24

暢談六祖壇經(282)旨在改變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 

  你生命的質量究竟怎麼樣?你只要看看自己,你馬上就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。如果你越學越好,你生命的質量就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。但是,很多人都是進一步、退三步。比如,今天脾氣好,結果下個禮拜遇到境界,脾氣又來了。你要重複觀察自己。如果你是這樣學習的,不管你有多麼用功,你終究只是自欺欺人而已。其實,有一些問題,是你不需要看佛經就可以解決的。但是你不直接去解決這一些問題,卻偏偏想要透過看佛經來處理它,這就叫做自我逃避。比如,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,這並不需要你讀了佛經之後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。又比如,你很懶惰,這也並不需要你讀了佛經,你才會振作。所以,類似的這些問題,請你不要自己騙自己。其實,不是你不懂,是你不肯。有一些佛弟子犯一個毛病,他常常認為他是眾生,他沒有開悟,他不懂,所以他才會這個樣子。你不要把開悟當成藉口,你不要以為你沒有開悟,就可以一而再、再而三地造罪。有一些事情是不需要開悟就能做的,比如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比如慢慢地修身養性。難是難在你要滅自己的惡,這就需要功夫。

  我常常勸學生好好用功,但是很多人卻理解錯誤。他們以為用功是:以前打坐一個小時,從此以後每天堅持打坐三個小時。或者,以前念佛只念一萬句,現在開始念三萬句。你做那些事情,但是你的內心卻沒有改變,那麼,你這樣做究竟是想要騙誰呢?我常開玩笑這樣講:「你讀那麼多部經,念那麼多佛,你是要去和佛祖領嗎?」

  叫你做早課、晚課,叫你時時做功課,這個功課就是改變自己的功夫。只有從內心去改變,才是真功夫。我們佛弟子也常常自我逃避,不敢面對自己。當然,話又說回來,他形式上做的功課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。這樣做,不是沒有影響,但是如果他不能從內心下手,那個影響是很慢的,因為他不老實。我記得我剛出家的時候,出家人首先就是要學做早晚課,第一堂就是要背《楞嚴咒》。我這個人最不喜歡記,我便問了我的師父一句話:「師父,我不想背《楞嚴咒》,可以嗎?」我師父說:「你憑什麼不要背?」我說:「假如我有辦法從我內心自己去下手,我是不是可以不用背呢?」他說:「如果你有辦法,你就不用背。」如果你沒有辦法,你就要入境隨俗,不然你會被人家趕出來。無論你做什麼修行、功夫,你怎麼修都不要緊,原則上就是要滅惡生善,否則你根本談不上修行。儒家常常講「格物致知」,格除物慾、恢復良知,不從這裡下手,你要從哪裡下手?

 

聞後思維:你學佛到現在有很多的改變嗎?

閱讀 564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