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光是明白同跟不同,知道每一件事情的同與異,你就已經比一般人更有智慧了,無論是分析還是講道理,你一定可以講得很清楚。比如,捐錢這件事有沒有功德,不在於捐多或捐少。究竟有沒有功德,客觀來說,要問捐款人自己,我們沒有資格替他發言,這叫如實,就是「如是我聞」。知道就說知道,不知道就說不知道,你不是別人,你不能替別人發言,這就是一種覺照。你學佛要知道你講什麼話,你講話有時候可能是不如實的,你可能是用你的想法在回答問題。
你不要問別人,只問自己。你捐了錢或物品,並不代表你有功德,但也並不代表你沒有功德。這決定在當事人的內心世界,只有他自己知道。絕大部分捐錢的人並沒有符合功德這個標準。比如,個性很急躁的人,不會因為捐了一千塊變成比較溫和;脾氣不好的,也不會因為捐一萬塊就脾氣變好。「功德」並不是指你身外所做的事情,無論是幫助別人蓋房子、造橋、鋪路,還是到育幼園或養老院當義工,這都叫事項。你的內在如果能改變自己、對質自己,那才叫真功夫。、
很多人學佛都超過五年了,但不一定會越學功夫越好。出家人亦如此。我最近聽到一件事情,有一個比丘尼二十幾歲時就出家,十幾年後,有一天她想還俗,就回去就跟她媽媽講。天下父母心,她母親當然說好。她聽了馬上就還俗了,而且連頭髮還沒留長就嫁人了。我們只能夠講是因緣。
學佛學這麼久,你要勇於面對自己,看看自己學佛後脾氣是否比學佛前好。你去年跟今年對比就好。你要警覺、警惕,要知道自己到底在學什麼。如果你所謂的進步是今年比去年多學了一本經,這樣的進步是沒有意義的。你進步的是知識,你的知識增加了,但是你生命的質量並沒有提升,這樣的學習是不對的。
學佛的人假如不懂得檢測自己,那是很危險的。你們不要過一段時間再檢測,有時候已經來不及了。比如我自己,小學的時候就是一個小孩子,只會玩。等到國中的時候,突然長大,就是腦袋突然覺得人生到底是怎麼回事,所以那三年比較認真讀書。但我讀的是我想看的書,不是學校的書,除了國文這一科以外。我讀了很多中國文學的書,還開始讀《易經》和《道德經》。每次我寫作文的時候,我的老師把作文本丟回來給我,說:「你不要亂抄,重寫。」我說:「我都沒有抄,你為什麼說我抄?」他說:「你明明在抄。」我說:「那老師,你坐在我旁邊,我寫一篇給你看。」高中那三年我也沒有讀書。接著就提早當兵入伍了。入伍的那兩年也醉生夢死,希望趕快退伍。退伍之後還是覺得很沒有意義,浪費了十年。到了三十二歲之時,我立志教書,才像個人,一直到四十二歲,那是我人生當中比較對得起我自己的。四十二歲我就出家了,出家到現在快五十歲了,自己也很慚愧,也做不好。我已經荒唐了五十年了。
如果你不檢測自己,三年、五年、十年一下子都過了,這有什麼意義呢?你千萬不要拿出事項的東西來比,比如你到底有什麼經歷、背景、資歷,或你有什麼著作。你不要講出你的豐功偉業。講這些可以騙外行人,但一定不能騙你自己。
聞後思維:你能常常看到你內在的進步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