釋功德淨土第二
這一品,六祖要為弟子解「釋」兩個很重要的問題,也是當今佛教界的主流。如果你把這兩個問題弄清楚的話,你未來的修學就具備正見,你就不會人云亦云。
第一個問題就是要談「功德」和「福德」之別。我們在一些寺院看過一種箱子,叫功德田、福德箱、隨緣箱或添油箱。那到底是功德箱還是福德箱?可以是兩者,你丟下去那一剎那,是無住的供養,無住的布施,在那一剎那就叫做功德箱;如果心有所住,丟下去就叫福德箱。一樣的道理,同樣做一件事情,境界不一樣。布施,幾乎所有的人都是有所求,有所著相的布施,縱使他嘴巴講他沒有這種想法,但他潛意識還是有這種概念。如果你布施時一點執著都沒有,你就是一個開悟的人。你不悟就是你有執著,但你沒有察覺,這要進入自己很深的內在你才會察覺。
第二個問題要談的是「凈土」真正的意義,即西方凈土和自性凈土。佛教界現在幾乎是以凈土為主流,但這不是現在才發生,從六祖那個時代就有人提倡念佛。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,你應該尊重別人,不要別人修的跟你不一樣,你就覺得別人錯、別人愚癡。六祖曰:「色類自有道,各不相妨惱。」我們要彼此尊重。念阿彌陀佛,如果你懂佛真正的意思,你就是真正的念佛人,否則,你喊破喉嚨也枉然。
「第二」品講的這兩個問題對當今學佛的人很重要,無論你是哪一個宗門教派,你對此要很清楚,否則你修行會偏差,你可能只是一種信仰,並非正信。正信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之上的。很多人常講:「你要有宗教信仰,才有一個歸宿。」真正的歸宿不是歸宿於宗教。作為女性的,歸宿也不在於丈夫或子女。俗語講:「靠山山倒,靠人人跑,靠佛不飽,靠自己最好。」每個人還是要回歸於自己,學佛更是如此,你最終的歸宿是自己的心。
如果不把這兩個問題談清楚,你學佛就跟其它的信仰差不多。我過去在教《易經》時,曾問過一個同學:「我所教的《易經》是教什麼?」他說:「師父,你教的《易經》不是風水地理,也不是卜卦算命,你教的是人生的哲理。」我也教他《道德經》,我問他:「那《道德經》呢?」他說:「你所教的《道德經》在談人生的哲理。」我還教他《論語》,我又問:「那我所教的《論語》呢?」「《論語》也在教人生的哲理。」我說:「三本我就教一本就好了,教那麼多本幹什麼?」這三本經書有相同之處,一定也有不同之處。同理,《彌陀經》和《金剛經》都是佛經,那就教一本就好了,又何必教兩本呢?它們有異、同之處,你都當懂。
我們都是人,但是每個人個性都不同,你不可以只知道同,也不可以只知道不同。眾生就是只知道不同,但是卻不知道同(眾生皆有佛性),所以誰都不服誰,誰都無法跟誰相處。但是,你學佛之後,不要覺得什麼都相同:「都公平,都一樣,都平等。」你若不知道不同在哪裡,你會越學越愚癡。所有的人都在做事,但是哪裡不一樣?不是不做事,而是當我們在做事的時候,我們的心到底執不執著,這就是關鍵。
聞後思維:你做任何事情有回歸於內心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