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復曰: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,普願法界眾生,言下見性成佛。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,無不省悟,一時作禮,皆嘆:善哉!何期嶺南有佛出世。
六祖大「師复」對眾人「曰:今」日我「於大梵寺說此頓教,」現迴向於一切眾生,「普願法界眾生,言下見性成佛。」此「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」聽「聞」六祖大「師所說」之妙法後「,無不省悟,一時作禮,皆」肯定、贊「嘆」曰「:善哉!何期嶺南有佛出世。」
大家這樣讚歎六祖不過份。你要相信六祖的人格,不要懷疑他講的法。你聽完課,有沒有很深的感觸?有沒有涕淚悲泣呢?《壇經》之所以可以稱為「經」,就是因為六祖講得太好了,與佛講的道理無二亦無別。六祖不僅僅是針對出家人或學佛的人講的,來的是官僚道俗等各種階層的人,他一講大家都能喜歡。當你細細思維,你就知道六祖的智慧真是了不起。你有讀書是你的因緣,你沒有讀多少書也是你的因緣,各有利弊,你自己去發揮,善用你自己的因緣。
只要不明白真正的法,你看佛經,一本跟另外一本會產生矛盾。如果你看越多,越產生這種現象,你就要去理解。你會疑惑:「佛明明是真語者,如語者,不狂語者,卻在騙我們,跟我們說這本經第一,別本也說第一,都寫第一。」你這樣理解就錯了,第一指的是你,你懂就是第一,你如果不懂就是最後。
觀念錯誤的人,讀佛法,尤其是禪宗語錄,很容易產生偏差。達磨祖師《血脈論》中有一句話:「若欲覓佛,須是見性,見性即是佛。若不見性,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。」這句話並不是否認念佛、誦經、吃素、持戒、坐禪或抄經。但是,我們看經典會說:「那沒有用,那不是修行。」兩種人都是錯:這些形式都不用是錯,執著這些形式也是錯,錯是錯在觀念不正確,要不要修,觀念都不對。但是世間人只要看到一個人在做形式,就會斷定那個形式好或者不好。沒有好不好,好不好是你的心。之前我叫同學們抄經,就有一個比丘尼告訴我:「其實你不懂修行,修行不是這樣修的。」我說:「是,是!」一般的信徒都只會誦經或抄經,所以你就以為這麼做的一定是不會修行的,會修行的是如何觀心或觀念頭怎麼樣。有時候到底誰是外行誰是內行,沒有人知道。你念佛、誦經、持戒、吃素的目的是為了見性。但是,你活在現實的人生,你並沒有把這個重點擺在見性,反而擺在後面的東西。你觀念正確,你依然可以做這些事。但是你觀念不正確,你這樣做也沒有用。觀念錯誤,你最好不要看禪宗的公案,你會亂解讀,它都是在破眾生的執著,它不會慢慢跟你說。
聞後思維:你能體會到無上妙法之可貴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