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常輕人,吾我不斷,即自無功;自性虛妄不實,即自無德;
如果你的「心」常「常輕」視別「人,」就是因為你的「吾我不斷,」你對於「我」的執著在作祟,這樣你「即自無功」德「;」一個傲慢的人說他多麼有修行,那是騙人的。如果你有傲慢,你就應該用從內心下功夫來降服自己。
很多父母常常誤會自己這一輩子放不下的就是子女,他們的放不下,其實就是一種執著。但是,老實說,你最執著的不是你的子女,你最執著的其實是你自己。為什麼?因為你把你的子女當成你的財產,你放不下你的財產。你最執著的也不是你的另一半,你只是在執著你的感受,害怕沒有人愛你而已。
我們為什麼會輕視別人呢?「吾我」就是貢高、我慢沒有斷。佛教常常講隨喜功德,這不是阿諛奉承,而是如果別人做得好、做得對,當別人真的比我們強,就值得我們讚歎。你懂得肯定、欣賞、讚歎別人,人家也不會看不起你。但是我們不是,我們為了保護自己,就嫉妒、打壓、誹謗、醜化別人,只是深怕別人看不起我們。
你應該去思考:貢高、我慢一點意義都沒有。其實這不困難,就是你內在任何的障礙可以一個個地思考。你用兩個小時或者一天的時間,一直深入去思考,直到啪地一聲打開。所謂打開,就是那個問題已經不會再障礙你了,你覺得很輕鬆,而且不卑不亢,感覺真的很好。你思考到最後,你會明白,讚歎別人不用花錢,也不需要買禮物,而且那個功德有如天上的白雲,有如我們身邊的空氣,隨處都有,這樣修是很輕鬆的。
如果你不敢老實面對自己,「自性虛妄不實,」一直處於一種虛偽的狀態,這樣「即自無德」行「。」你不了解「本來無一物」,所以你抓著一個「我」不放,你把「無我」執成「有我」,這個「我」是你錯誤的知見,亦稱之為邪我。阿羅漢明白這個概念,所以他能夠證悟到無我。當然,他還不圓滿,他還不能夠了解真我,也就是《涅槃經》所講的「常樂我淨」的境界。因為我們不能夠明白虛幻不實的自己和這一切的現象,所以我們凡事跟人家計較,處處想要佔人家便宜,這樣,我們便成了無德性之人。
沒有功德的人,他的我執沒有破,他的癥結「為吾我自大,常輕一切故。」你不是要自大,而是應該學習自重,故夫子曰:「君子,不重則不威。」如果你高深的道理不懂,就先從懂的做起。如果有的東西是你一時做不了,就先從簡單的下手。如果你不能夠明白自性,就先學習尊重自己。尊重自己,其實也不太簡單,我已經學了很久了。如果你不懂得尊重自己,你一定會糟蹋你自己的。
聞後思維:你能真心讚歎、欣賞做得比你好的人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