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日, 06 十二月 2020 21:30

暢談六祖壇經(381)制心一處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達到定慧之前,當先談「止觀」二字。止觀即因,定慧為果。修止方能得定,修觀才可發慧。「止觀」二字,以狹隘來講,屬於天台宗,但廣義來說,指的是一切的修行。不過,天台宗與禪宗之止觀不太相同。你參加禪修時,通常會聽到法師講止觀,就是教你如何修。天台宗的止觀較為繁複,細節很多,一般人會覺得很複雜。智者大師有很多著作,最容易入手的為《小止觀》,你看完之後,也不見得會修。

  你遇到了挫折,因為你於諸法門中找不到一個會修的。其實,不是你不會修,而是你不願意去做。參禪或四禪八定你不會,但你不見得願意念佛、誦經。大概你只想修可以倒下去睡覺的。其實,倒下去睡也是很累的,你如果住過院就會知道,那生不如死。如果植物人能說話,他一定​​說:「讓我走吧!」但他卻走不了,因為他業報還未了。你要一直跟他開示,叫他放下,你講得越好,他就越快走。但你反而叫他快點醒過來,沒有從內心世界開導他,所以他就卡在那裡了。

  「止」即止息妄念,「觀」即如實觀照。要修「止」,《遺教經》教過: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你當先把你的心擺在一個地方,那叫「止」,佛學術語為所緣境。傳統的禪修,所緣境幾乎都是鎖住於呼吸、於鼻端,所以要你先從數息入手。凈土則是叫你念佛。大乘經典則有一個特色,就是讓你「受持、書寫、讀誦、為人解說。」聽起來似乎大乘最好修,常常是誦經或抄經。所以,我才會跟學生說:「你覺得念佛很好,你就念佛;你覺得誦經很得力,你就誦經;你覺得抄經內心能安定,你就抄經。」曾經有一個實例,有一位教授得了憂鬱症,我們讓他堅持抄經幾年之後,他的憂鬱症好了,他透過抄經得到了寧靜。佛光山就有一個抄經的地方,一人一張桌子,有筆和硯台,你處身其中覺得身心穩定。以原始佛教的修法,一般都是修四念處,即叫你觀察身心。

  「止」即你一心擺在一個地方。但是,凡夫的心都很散亂,好像獼猴,一會兒想東,一會兒想西,一會兒煩惱,一會兒又抱怨別人。佛法有一個簡單的說法:如果你的心能像母親思念孩子或像你思念愛人,你修行就能成就。這兩種心,相信你們至少有過一種。沒有結婚的人,或許會有思念愛人的心;為人父母的,就能體會到思念孩子的心。不管孩子去學校,去遠足,還是到同學家玩,你都會思念他,他時時刻刻都是你的孩子。修行若有這樣的心,你就會成就。如果你能時刻思念六祖、思念佛法,就代表你得到法味了,佛法改變了你一生,你生生世世也會陶醉於中。你若沒有這種感覺,你就學不好佛法。其實不僅僅佛法,任何事情皆如此。你沒有這種感覺,是因為你不了解它好在哪裡。你要修「止」,用這種心最好修。你朝也此心,暮也此心,晝也此心,夜也此心,你修止就會成就。

  這樣的心有什麼作用呢?比如,你跟好朋友聊天時,你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,因為你專心於聊天,那也是一種「止」,由此可見,時間是騙人的。空間也是騙人的,你只要到一個喜歡的環境,你也會感覺到光陰飛逝。你上班時感覺很久,出去玩,時間轉眼就過去了。同理,你星期天可以坐著聽課一整天,在家卻不見得做得到。你專心聽我講,就稱之為「止」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能將心擺在一個地方嗎?

 

閱讀 1599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, 02 七月 2021 21:29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