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心只要不專心,你就會胡思亂想,那就叫妄想,叫散亂。但是,你應該專注在哪裡?你要自己去想,或四處問人。大部分人這一輩子都是散漫的,他從來都不知道心要安住於何處。所謂心擺在哪裡,就是說你要做什麼,你只要一醒來就想做那一件事。這個從現在年輕人最容易看到,他只要一醒來就是手機,甚至一日三餐都離不開手機,幾乎時刻都離不開手機。他這種心,如果學佛也會有成就。但是,我們用錯了心。就像我們常感嘆道:「犯罪的人很聰明。如果他把聰明用在正道上,豈不是很好?」同理,我們把心用對就是「止」。
我講佛法有一個原則:我不太想強迫、勉強你,我只建議你找一個你自己喜歡做的。曾經有一個人,我叫他念佛,他說:「師父,我念不下來。」他很喜歡下圍棋,我就跟他說:「每天,你拿一盤圍棋,你念一句佛號,棋子就放一顆,慢慢放,把它放滿之後,再把它重新收起來,再重新念一句放一顆。」結果,他說這樣效果很不錯。你叫他拿念珠,坐著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他就是做不到。曾經有一個故事:一位阿婆,念一句阿彌陀佛,就放一顆珠子,念到最後,珠子自己都會跳過去。
你看一個人喜歡什麼,你按照他個人的習氣、好惡,引導他去做那個事情,那也可以。但是我沒有能力跟你講:「你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,我就給你十塊。」曾經有古大德做過,只要有人念佛號,他就給錢,這樣馬上就會有人念。「如果你喜歡我的話,如果你願意嫁給我的話,你就把《華嚴經》背起來,我就娶你。」觀世音到漁村度化就是這樣:「你們能把《普門品》背起來,把《心經》背起來,最後把《法華經》背起來,誰先背起來,我就先嫁給誰。」
有時候你很慈悲,你的頭腦都在想如何度化別人,卻從未想過如何度化自己。你希望孩子奮力上進、好好用功,但你自己卻不用功。你把你的希望寄託於別人,說白一點,你是希望別人幫你實現你的願望。你叫別人好好修,自己卻不好好修。你叫他人放下,自己卻不放下。你常常叫人家平常心,你自己什麼心呢?
我剛才所講的為漸修的方法,這與六祖的方法不同。六祖的方法聽起來容易,卻很難落實。有一些較簡單的方法,你瞧不起,比如,你瞧不起念佛的人,這就是你的矛盾之處。
把問題再拉回來。你想想看:你為什麼會起煩惱?你一定會找出很多答案,比如,你認為你的身體不舒服,或你沒有錢,你當然會煩惱。以現象界的角度,你真是苦不堪言。你根本不得安寧,會讓你起煩惱、痛苦的問題如影隨形,時時刻刻都有,揮之不去。你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煩惱呢?古人告訴你:「你就是不知足,你只要知足常樂就好了。」古人講得對,但問題是你憑什麼知足?你不明白真理,你會知足嗎?你不明白真相,你真的能放下嗎?你沒有辦法。
聞後思惟:你能找到讓你很快樂的修行方式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