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,於佛法中,一切的修行都叫觀,比如觀照、禪觀或止觀。《心經》中有觀世音,即觀自在。於日常生活中,我們常講觀察,這是比較粗糙的,比較偏向於外在的。比如,我們看外面這個世界,我們觀察一棵樹、一個地形、一個人。而觀照則相對比較深,是需要有般若智慧的。比如,你的心無形無相,你應該去觀照你的心。你會說:「不會啊!我可以看到自己的想像和妄想啊!」但那是表面的。你所看到的是念念相繼,前念、今念、後念,你看到的是你心的印相、想像,但是,你看到的並不是你的心。比如,湖面上有影像,但是這個影像並不是湖本身,當然它也不離開湖。但是,你不要只看到湖面的影像,卻從來不認識湖。
你現在就是這種狀態,你的心再怎麼看都只是胡思亂想,因為你沒有辦法看到心的原貌,你只看到心所呈現的倒影。就像你不認識鏡子,你只看到鏡子中所印射出來的影相。我們可以看到的就是這種層面而已。真正的湖、鏡子,就是真心,即五祖大師所講的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」。你為什麼沒有辦法看到呢?我畫一條橫線,如果這條橫線是你心的真相,那麼,那條橫線上面就是你心的想像。你看不到心的原貌,因為你所看到的都是那些念頭,那就是你的妄念、妄想。你之所以只看到你的妄念、妄想,是因為你沒有修「止」,你沒有止息你的妄想。
我們談過,只須息妄,不用求真。只要止息妄心,不必去求真心,因為妄止息了,真就會現。當真現的時候,真和妄皆是假名,你不必再抓著一個東西不放。抓垃圾是抓,抓黃金也是抓,雖然黃金很貴重,不過叫你抬黃金,你也會很累。垃圾就像妄心,黃金就叫真心。比如,有一個人把黃金包在報紙裡,結果被家人丟到垃圾場去。他察覺之後,馬上坐出租車去垃圾場,找啊找,終於找到了,他便很高興,這叫凡夫。他丟掉黃金會煩惱,但他找到黃金,他一樣有煩惱。根據一個報導,富有的人的痛苦指數比窮人的還要高。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。其實,因為富人的慾望很多,他可以創造很多問題。而窮人就只有一個問題:他們只愁沒有錢,他們只想一個要先解決這個問題,想要專注於賺錢。當他的心專心地擺在賺錢之上時,他至少不會胡思亂想那麼多煩惱。
你不要小看修止。你若沒有止,就不要急於起觀照,因為那太快了,你沒有那個能力。我經常講觀心,很多同學聽了之後,覺得對他很受用。你要觀心不是不可以,但是你應該先把你的心靜下來。所謂把心靜下來就是止,常言道「心如止水」。這樣,你才能夠看得清楚,這就是觀。但是,你憑什麼去觀呢?很多人讀到《金剛經》中所講的「應作如是觀」,他就開始觀,但他並沒有止的功夫,也就是沒有定力。沒有定力,智慧就生不起來。
聞後思惟:你能先把心靜下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