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讀了龍樹菩薩的一首偈之後,再來看《金剛經》覺得很好懂。世界即: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為假名,亦名中道義。」一切的現象都是「因緣所生法」,只要是因緣所生的,皆是空無自體性,「非」即要去展現「空」。所有的名詞都是假名,但假名有作用,所以佛以假名度眾生,我們用假名才能分別一個人是誰,全部合起來即為中道義。六祖曰: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這指的是「體」。他開悟時又言道:「何其自性,能生萬法。」這講的即是「用」。佛曰:「奇哉,奇哉,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」他所講的即「報身」。體相用,你當會用。從這個角度,你才能更通透地知曉道理。
你可能認為:《金剛經》懂一個公式就好了,世尊為什麼還要講那麼多行?本體是一,但是妙用你要清楚,一個是根本智,根本即本來,後得智你要透過學習,你要懂。世界的因緣怎麼來的,微塵的因緣怎麼來的,或何為忍辱,何為般若,這些概念你要懂,所以才要講那麼多。
《金剛經》三句式中的一個名詞都是因緣而起,故曰緣起。無論你遇到什麼事、什麼境界或遭遇,或處於什麼狀況,皆曰緣起。但一般人都會被境界所打敗,從而迷失於中。境界不好,你會逃避;境界很好,你會貪戀。順境和逆境都會讓你迷失,既不順也不逆,你沒有感覺,你就是愚癡。所以,才有樂受、苦受及不苦不樂受。你苦,就在於你遇到這個因緣就被境界所轉,凡夫即是隨緣就變。比如,你的心本來很平靜,遇到不如意,馬上就不平靜,就被境界影響了。如果你能不被境界所轉,就像《楞嚴經》所講的:「若能轉境,即同如來。」既然是如此的因緣,你明白它的空理、空體或性體,才能不執著。否則,你就會被它不斷影響。一般,你只要知道緣起性空,悟到這裡,你就算入道了,但你還展現不出來。也有開悟的人不會講法的,那就是他悟到道理,卻不知道如何展現。
體雖然是空體,但它隨時會遇到新的境界、因緣,它必然又會再緣起。同理,你即使領悟到了,也不能停頓。接下來,還有不斷的因緣,你如何善用這些因緣呢?比如,你是在家居士,悟道之後,你到底要不要出家?六祖就是悟後才出家的。還是,你悟道之後,就從此出來講經說法,還是像達磨祖師那樣,坐在山洞中,透過禪定的功夫來度化世人呢?這有很多很複雜的因緣。達磨祖師之所以在少林寺坐九年,就是當時的因緣使然。那時候,學佛法的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可能偏向於小乘或知見上的層面,沒有辦法明白一佛乘,那是時空背景,就是緣起。比如,潛龍,你應該潛藏;飛龍,你應該出來。飛龍之後,為什麼要再潛龍?這以政治人物來講最明顯。因緣就是一直變,但萬變不離其宗,你不要害怕任何變化,亦不要害怕任何因緣,故曰隨緣。一般人都是隨著無奈,不情不願。你對緣既不承認,也不了解,你內在才會產生一些概念。你隨緣盡份,隨緣消業。隨緣即智慧,不變即定。故「慧是定之用,定是慧之體。」
聞後思惟:你有去觀察一切事物的因緣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