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慧之時定在慧,即定之時慧在定。若識此義,即是定慧等學。
你如果研究很多修行的法門,但絕大部分都是有害於你,除非你根器很好的人,才會有助於你。這樣做,常常會讓你越來越沒有信心,讓你覺得任何法門都很難。眾生的心態大概都是怯懦的,比如,我跟你講觀無常,你會覺得很簡單,但如果我詳細一個一個跟你講,你就會覺得很困難。
只有真正悟才會懂,不然都是在摸索。在摸索當中,信門就很重要,一念淨信則生實相。如果你的信被打敗了,就困難了。每個人根器不同,有的人可以好好學才修,有的人則不然。佛跟祖師都很慈悲,我們在摸索,以前的祖師也一定摸索過,但為什麼漢傳佛教的中國祖師們,無論是天台的、禪宗的或律宗的,都會奉勸你念佛呢?前人走過的路是最好的快捷方式,他們認為念佛比較好入手。他們也有其它方法,但它們很困難,不適合大眾。就像我以前當業務員時,我自己創一套業務心法,而其他業務人員都沒有辦法跟我學。業務有一套公式,從市場調查一直到進門,到如何跟客戶介紹商品,再到贏取需求,一直到結束,是很完整的。我卻完全不用那一套。我講我的心法,大家都覺得有道理,但沒有人學得起來。最後我放棄我的教法,按照教本教,很多人反而學得很好。對此,我感觸很深。同理,祖師大德教你一個方法,並不代表他自己這樣修;但有的是他自己這樣修,他也這樣教你。
我告訴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:你覺得你可以做什麼,喜歡做什麼,你就這樣修。否則,講很多方法,講到最後不見得有用,反而會把你的信心擊垮。這不是我的本意。我上課是要建立你的信心,至於領不領悟,要靠你自己。
智慧的產生必然有定力。「即慧之時定在慧,即定之時慧在定。」你「若」能「識此義,即是定慧等學。」定慧一體,定慧是同時的,而且份量是等同的。《涅槃經》曰:「偏修禪定福德,不學智慧,名之曰愚。」很多人只有念佛、誦經、坐禪,但沒有智慧。有人念佛,卻不願意看經典,也不透過聞思修。他表面上好像很穩定,但其實他沒有智慧。
有學生問我:「師父,以前我沒有念佛的時候,我反應還很靈敏。為什麼念了一段時間之後,好像覺得自己鈍鈍的?」問題出在哪裡?念佛不是叫你不要學智慧。但現在很多人念佛並不學智慧。還有的人只是誦經,從年青時代就誦一本經,可能誦到年老。比如,現代人由於太緊張,壓力太大,很多人推廣靜坐,因為靜坐可以消除疲勞。但是,很多人靜坐只是坐著休息,這樣根本沒有智能。但他卻會認為他坐得不錯,因為他覺得自己得到了休息。有的人就這樣晃一輩子,他以為他在用功,但其實沒有。比如,有一些書法家抄佛經能寫八個小時,這樣定力很好,但卻沒有智慧。很多人不懂,還讚歎他,他就以為這樣是對的。他一直抄《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,但卻不去了解這些經典。有很多學佛的偏重於定,他們能得到福報,因為難得清閒即是有福氣。但如果一輩子活在這種狀態,就很可惜。
聞後思惟:你是否偏修禪定福德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