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日, 13 十二月 2020 18:33

暢談六祖壇經(397)偏學智慧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偏學智慧,不學禪定福德,名之曰狂。

  你若「偏學智慧,不學禪定福德,」你的狂心沒有止息,《楞嚴經》曰:「狂心若歇,歇即菩提。」則「名之曰狂。」又稱為狂慧,沒有定力。知識分子、從事學術研究的人通常會掉入這個陷阱。有一些佛學教授講佛法講得比你更清楚,有很多在家居士的佛學比出家人更深入,但他不見得有修行。

  信願跟理智要配合,因為如果你沒有信願,你不會甘願修行,也就是,你不會每天老實拜佛。你可能很精進,你喜歡看佛經,所以寧願把拜佛的時間用來看佛經,但是也不肯拜佛,或不肯一天誦一部經。你不是看書,就是把電視打開聽法師講課。如果你會講、會寫,但是卻做不到,你就要自我反省,要用你的智慧去察覺問題出在哪裡。

  問題就出在障礙。你有你的障礙,但你自己不願意承認,你也不願意懺悔你的業障。你一直以為你這樣下去就能夠開悟,這是陷阱。沒有人跟你講:「你不要好好研究經典。」比如,你要讀《六祖壇經》,你為什麼不先誦一部《六祖壇經》之後,接著再去研讀它呢?你要研讀《彌陀經》,你為什麼不拜一個小時的阿彌陀佛,接著再看凈土五經呢?

  我跟大家講一個實例,那就是憨山大師的故事。憨山大師有一個好朋友,既是良師亦是益友,亦是明朝四大師之一,即達觀禪師。以前的寺院都是皇帝蓋的,一般私人不能蓋,憨山大師去整修寺院,結果遭到別人誣陷,被貶到廣州,所以他才有機會到南華寺。憨山大師不會認為自己運氣不好,他只知道那叫業障,是他的因緣。達觀禪師就跟憨山大師說:「這就是你過去的業報。你何不誦一百部《法華經》,來懺悔自己的業障呢?」他果然接受了達觀法師的建議,和他的弟子在三個月內就誦完一百部《法華經》。之後,他的弟子跟他講:「師父,我們已經誦完了一百部《法華經》,你何不為我們講這部經呢?」他上台,跟他的弟子講完《法華經》 ,他就開悟了。以憨山大師的能耐,他的智慧比我們高,他都要先誦完一百部《法華經》來去除他的障礙,我們卻現在就想馬上開悟。

  你也應該想想看如何去除自己的障礙。除障礙即老老實實去做,做完,你要研究經典再去研究。如果你只想研究什麼是真理,有時候你就是有障礙。理智要和信願結合,也不可以偏一邊。古大德有很多師父很慈悲,有時候你要跟他學習,他會叫你先做完什麼事情再來找他。這些事情就是為你鋪路,就是讓你培養資糧。假如我們成佛的目的地是聖母峰,你從台灣出發,沒有錢,也沒有任何東西,你怎麼有辦法走到那裡呢?你要先存一點。你問:「師父,我沒有障礙,我就白做了嗎?」沒有障礙,你多這些福報,你才更好修行,才更容易入道,因為你的福德善根比別人更好。但是,話說回來,誰沒有障礙呢?

 

聞後思惟:在學智慧的同時,你有沒有身體力行呢?

 

閱讀 579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, 02 七月 2021 21:34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