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一, 21 十二月 2020 14:33

暢談六祖壇經(412)常樂我淨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凡是因緣所生的,必然是生滅。你看到「有」,不是要否認它,但它是生滅的,故曰:「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。」你看到現象,見到一個法,你要從中領悟到:「原來一切皆是生滅的,是因緣而起的,並沒有一個主體、個體,也不是單一的。」這就是從無常領悟到無我。

  只要是緣起的,就是現象跟作用。現象跟作用中,有一個空性,但你不要用「我」的概念來形容它,因為你會抓住一個「我」,或靈魂,或靈我,或元神。總之,你用什麼名詞都不對。你領悟到了,恢復你本來面目時,你的心會很清淨,那不是生滅的。如果你內心的清凈會消失,就代表你根本沒有領悟。生滅的狀態是起伏的,而《涅槃經》稱不生不滅的狀態為「常樂我淨」。

  常樂我淨,亦可稱為無生,即不再生滅,你不要誤認它為一般執常的概念。成佛後不會變凡夫,不會再迷失,否則就是生滅。你要懂得名詞的內涵,不然你會覺得矛盾:「一會兒說常,一會兒說無常,到底是常還是無常?」第一種是二乘人,層次比較低,他已經見到世間上一切都是假的。他處於空無的狀態,他見空、不見有,所以就不太想為大眾付出,不太想有所建樹,也不太想突破,因為覺得沒有什麼好突破的。大乘人既見空又見有,但這種狀態不可以說空,也不可以說有,此謂之中道。他不再落空,也不再執有了,所以他會度眾生,又實無眾生所度,故與《金剛經》所說的相符。

  到底是空還是有?是有還是沒有?還是非空非有?如果你認為空和有叫中道,你停留在中道也不對。重點在於不執著一切。套任何的名詞、概念,都是在玩文字遊戲。當然有的人需要文字遊戲,因為你可以用那個名詞來破他,否則他的腦袋轉不過來。你應該先不執著「有」的現象,從生滅、無常下手,好好觀察,直到體悟到真常。觀察生滅的狀態,到最後體悟到不生不滅的生命本質,就叫無生法忍。

  見到法,要看你的層次。見到有為的生滅法,層次比較低;見到無為法,層次比較高。故《金剛經》曰:「一切賢聖,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」接著「見佛即見法。」不是見到法即見到釋迦牟尼佛,而是見到你的佛性,或你已經覺醒、覺悟了。見法跟證法有所不同。比如,你很清楚在看到一切法,但問題是你本身也是法,還沒有跟一切法消融在一起,沒有辦法變成法。就好像一個人終於走到海邊,他看到大海了,但他還有「我看到大海了」的概念,他不明白他本身就是大海。層次就差在這裡。

  不要口口聲聲說無常,你自己是常;不要勸人不要執著,你自己卻執著。你只會勸人家,但自己卻不是那樣的人。你當「荷擔如來家業」,好好傳法。「唯傳見性法,出世破邪宗」,傳法的目的就是要讓你見性。你要整體,這就是整體;你要次第,其中也有次第。你要快一點,就看你的程度,就像要到101大樓,你可以選擇爬樓梯,也可以坐高速電梯。《壇經》就是坐電梯,不過你心中無力,有懼高症,欲速則不達,你還沒有到達就昏過去。你不要因為讀了《壇經》不會修而產生挫折。《壇經》可以很清楚告訴你正見,你若修不了,就按你會修的修。不會觀無常,你就念佛吧!

  修行的法門不是問題,重點在於老實修行,你不老實,就是因為沒有正見。你的心死不了,且還活蹦亂跳。止息妄心,你會更有力量、能力,更願意付出。你的事業會做得更好,家庭安排得更好,修行更好。有知見障礙,你就不肯付出,就無法百分之百發揮你的潛能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願意老老實實地悟道、修行嗎?

 

閱讀 1169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, 02 七月 2021 21:40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