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說善語,心中不善,
你的心只要有二相,你就一定是凡夫;你的心只要有兩難,你就沒有智慧。兩難、矛盾、對立、相對都是你創造的知見,你左右為難,因為你不明白不二,不明白它本來就是一樣的概念。
《壇經》曰:「煩惱即菩提。」你不可以解釋為:「煩惱等於菩提。」如果這樣,你現在就應該有菩提,因為你明明有煩惱。所謂煩惱即菩提,即:你不要害怕煩惱,因為有煩惱也能激發出你菩提的覺性。因為有痛苦,你才知道什麼叫快樂,你才會離苦得樂。因為有穢土,你才想要凈土。你到達最後時刻時,你才會明白不二:沒有此岸,也沒有彼岸;既不排斥煩惱,也不貪求菩提,最後才有這種境界。在沒有境界之前,先明白。
你不要「口說善語,心中不善,」你心口要如一。心要有定力,口要有智慧,因為有智慧才能講出善語,佛所說的話最善,因為他有智慧。你的心定不定,你自己知道,心中不善就是沒有定,沒有定的人就會妄想,有妄想的人心中怎麼會善呢?
講話展現出來是用,智慧就是用,所以你要展現出來。你一直怪自己不會講話,這代表你沒有智慧。但並非很會講話就很有智慧,很多人巧言善辯,把白的說成黑的,你若認為他們會講話,就是把會講話的定義弄錯了:能透過講話來利益別人的人才是會講話的。諸佛菩薩很會講話,所以才能度化眾生;釋迦牟尼佛更會講,世間所有的好話都讓他一個人說盡。
有時候聽一個人講話,就知道他有沒有智慧;有時候看一個人遇到境界時他的心念會不會被影響,就知道他有沒有定力。你們自己觀察,你們就會知道。但是,令人感慨的是,你可以不懂,沒有人會怪你,但是你不可以不問,不問就要怪你。比如,你不會煮菜,人家不會怪你,但是你可以問人家怎麼煮。比如,你不懂佛法,但你要問人家甚麼是佛法。我之所以這麼說,是因為有很多很多的人從來不問人家。他不會的,他不問。
不問是什麼態度?有人會這樣講:「師父,就是不懂,所以才不會問。」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。如果你現在去當學徒。比如,你想去學修理汽車,你去到車行,師傅就教你,教了一天,你靜靜聽他教,隔天他問你:「有沒有問題?」你說:「我不知道。」接著,師傅問你:「你為什麼不知道?」你說:「因為我不懂,所以不會問。」那位師傅一定會生氣,他會跟你講:「昨天我不是教你一天了嗎?」如果你真的想學,你就應該問他:「師傅,你講的,我聽不懂,你可以再講一遍嗎?」他就再為你講一遍。你再跟他說:「師傅,你跟我講的,有的聽懂,有的我聽不太懂。」
連問都不肯問,這代表你的內在、潛意識根本不想學習。有不問的人,那是顏回。孔子在上課,顏回都不問,有一天,孔子問他:「你為什麼都不問?」他說:「夫子,我沒有問題,我都懂。」孔子就出題考他,果然一百分。你如果能像顏回那樣,你就可以不問。
聞後思惟:你願意虛心向別人請教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