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有定慧,定慧不等;若心口俱善,內外一種,定慧即等。自悟修行,不在於諍;
你們不要說「空」話,光是嘴巴「有定慧,」心中卻是「定慧不等;」你「若心口俱善,內外一種,定慧即等。」修行人的身口意都能展現一致、定慧等持,這叫做真功夫。六祖所講的就是生活,從你平常的展現,就知道你到底有沒有修行,這才是真正的禪。禪不離開生活,故曰「生活禪」。
你的心跟口要如一,你的想法跟行為要結合,你的見地和修行要結合。無論做什麼事情皆如此。你們身為父母的,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如果你們自己做得到,那你們教孩子才有說服力,否則他們怎麼聽得下去呢?
你「自」己如果想要「悟」道「修行,」就「不在於」與他人「諍;」真的修行人是不會跟人家爭的。網上有一些論壇,那麼多人在上面辯來辯去,那是沒有意義的。喜歡跟你辯的人,不管你怎麼回答他,他就是要跟你辯,你又不甘心,所以你們就會爭論不休。你是不是修行人,人家一看就知道了,你要跟人家辯什麼呢?縱使是你對,別人不對,你也只要自己好好修就行了,又何必說別人不對呢?況且,如果他不對,他是一分不對,還是十分不對?他是言行不對,還是知見不對?他是做法不對,還是道德不對?你千萬不可以斷章取義。就像你聽我講課,你也不可以隨便斷章取義。
有的人雖然觀念跟你不一樣,但是人家德行比你高啊!有的人雖然觀念跟你不一樣,但是人家做多少事,你又做多少事呢?可是你卻還一直批評別人,你不感到慚愧嗎?但是懂得慚愧的人,就不會輕易和別人爭辯。除非你跟人家探討,人家又能夠接受,不然你就要止息。
哪怕你真的懂,你也不要與人諍。如果對方講的概念是錯,你只要知道他的概念是錯的就好了。你可能會問:「難道他是錯的,不需要引導他嗎?」如果你有能力引導他,他也願意聽你的話,你當然要講。但是,如果你沒有能力,你要自知者明,這樣就好了,不要再講下去了。我的學生幫他的一個朋友,幫了十幾年了,卻怎麼也幫不了。結果,有一天他來問我:「師父,怎麼辦呢?他來找我,他的家人也找我。我要用什麼方式幫忙他呢?」我說:「很簡單,你注意聽,就兩個字:放棄。」你們都很慈悲,都說:「師父,學佛法不應該放棄。」你如果確定知道你沒有能力幫他,那你就應該放棄。「師父,這樣並不是學佛的本懷。」如果放棄一個人,能夠救一千個人,我早就放棄他了。如果十幾年幫助他都幫助不起來,我可以利用那十幾年來幫助其他人,我就會把那個人放棄。我一定要用這種強烈的名詞,一棒打醒他,我不會跟他說「放下」,那比較沒力。有的東西不用諍,對方的因緣條件背景就是如此,你知道就好。他說他的師父很好,你幹嗎跟他說有別人比他師父更好,一山總比一山高呢?
聞後思惟:你的內心是不是很容易與他人諍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