拈花微笑的公案中,迦舍尊者可以領悟釋迦牟尼佛的心,所以他才微笑。你們要先學習的是:第一,每個人在看同樣一個事物,每個人的心都不一樣。第二,包括你自己亦如此,你在看同樣的事物,每個狀態,你的心也都不一樣。你自己有生命力,你看這朵花才有生命力。如果你的思考會增加你的煩惱,代表你的思想是錯誤的;如果你的學習會增加你的困擾,代表你的學習是錯誤的;如果你嫁人會增加你的煩惱,代表你嫁人是錯誤的,但那並不是他錯誤。我講過,是你用什麼心去看這個現象界。
你說你被境界轉是不太正確的,原則上是你被你的心轉,是你的心在看那個境界。以標準的說法來講,不是境礙心,而是心礙境。不是哪個事情障礙著你,而是你不明白那個道理,因此,並非事礙理,而是理礙事。你不要只停留在看公案,而是你本身就是一個公案;你並不是在看經典,而是你本身就是經典;你並不是在看故事,而是故事中的人物就是你。能如此,你才可以全然感受到它是怎麼回事,不然你看到的都是外面的現象,卻不明白是以你為主導,來看這個世界的紛紛擾擾。這個世界是美麗的也好,醜陋的也好,你為它貼任何標籤,它還是生生不息,照常運作,你對它一點障礙都沒有。但是,你卻苦了你自己。如果你身邊那些人沒有修行,他們也會跟你互相影響。
以廣義的角度問:「你是用什麼心來看待這個世界?」而以狹義的、比較實際的角度則是:「你是用什麼心來看待你的家人的?」先以賞花的心,一即一切,你能賞花就代表你能欣賞這世間的一切。禪師講:「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涼風冬有雪,若無閒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。」他就是在欣賞四季。這是欣賞人生的角度,但還不是開悟的境界。
以禪心來看這個世界,首先你要明白何謂禪心。禪心即平常心、智慧心、清凈心、慈悲心、平等心、佛心。所謂智慧心,就像我講過的,光是一盆花,多少種心態、多少種角度,人們在看蘭花,他們以什麼心態看蘭花,你完全都知道。比如,我如果是花店的老闆,你扮演各種不同的人來到花店。你是來買花的,你會怎麼問我?買花的心很簡單,就是問:「老闆,這一盆多少錢?」而插花的人的心是:「這盆花的壽命、期限多久?」你是花農,你可能會問:「老闆,你這是跟誰批發的?」你若是研究植物的專家,你可以說:「老闆,這種蘭花雖然很漂亮,但我有技術提供給你,讓你改進。」學佛法的人不是講話含含糊糊,也不是講:「不要計較,放下就好,不要執著就好。」你有智慧,你講的東西比一般人更清楚、更有內涵、更有知識,這叫智能的心。你不要敷衍帶過,說:「看到蘭花就看到自己的心就好了。」學佛要很實際地展現,而非只會跟別人講佛法,其它講不出所以然,這叫佛呆子。《金剛經》講:「眾生若干種心,如來悉知悉見。」這就是智慧的心。
聞後思惟:你能明白你和他人面對境界時所呈現的各種心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