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四, 31 十二月 2020 17:38

暢談六祖壇經(433)所見皆心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善知識!我此法門,

  「善知識!我此法門,」廣義的角度叫佛門,狹義的角度為禪門。此處解釋為禪門比較適當。有人曾經這麼講:「所謂禪,就是印度最高的哲學再加上中國最高的哲學,這兩個中西文化最高哲學和合而成的。」現在很多科學家講量子力學,以這個角度來解釋宇宙所有的現象,但我相信他也不懂一個禪師所做的動作。

  大家都知道禪宗的第一個公案,或許都在猜: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拈花,迦舍微笑?這個公案在講什麼是它的事,我們要創造一個公案來講我們的事:你現在看到蘭花,你看到什麼?你看到的是蘭花。我再問你第二遍,你看到什麼?你還是只看到蘭花。我再問你第三遍:你以什麼心態看蘭花?你就只有看到它叫蘭花。

  你不要用考試的心態,而是看到什麼就回答我。公案不是叫你拿來看的,也不是解釋它,而是告訴你,你人生遇緣觸境的當下悟到什麼。你看到什麼,這就是重點。你看到蘭花,那你看到蘭花的什麼?你看到它正盛開。你看到它什麼顏色?白色。你用什麼心態看蘭花?你是否以欣賞的心來看?蘭花本身沒問題,無論它叫做什麼,問題是你用什麼心看它,你有沒有看到你的心?

  不同的人看蘭花,比如買花的人、賣花的人、插花的人、種花的農夫、研究花的人和賞花的人,問法皆不同。你屬於哪種人呢?如果你是賞花之人,你有沒有一天到晚欣賞你的家人呢?你有賞花那種心的品質嗎?如果有,我就可以為你設立一個演講題目:「以禪心欣賞人生」。沒有標準答案,但是從你的談話可以知道你的內在,可以知道你對生命了解的程度多少。很多人會回答:「沒有啊!它就是花。」這種答案不令人滿意,因為你們活在一種慣性中,就是處於沒有覺知、沒有正念的狀態,好像:人人皆如此,我也直接這麼回答。、

  我問你看到什麼,你應該回答:「師父,我看到我的心。」因為是你用你的心在看這朵花。花開得很漂亮,其實是你看到你的心。你有沒有看到你看花的心?所以,我看到的不是花,而是我的心,我的心可以遍一切處,山河大地皆是我心展現及能見的層面。

  你是以這顆心看蘭花,你看到你心的狀態。同理,你看到你身邊所有一切的人事時地物,看到你這一生接觸的過程,其實就是你心的過程。你若能百分之百看到這是你心展現的狀態,你就漸漸入道了。縱使不入道,你也會停止抱怨,因為你看到的是你的心。比如,你看到一個人對你不對,其實是你看到你的心。

  無論體悟多少,你體悟一分,你能用出那一分,你當場就受益。比如,你可能只體悟到:「是我的心在看待它,這就是我看到我心的狀態。」但你只是看到心的狀態,而看不到心的本質,因為那需要更深的體悟。你學佛法,這些思想、概念超過了你的身口意以及你的待人接物。你有挫折感,這就是六祖所說的「迷人口說,智者心行。」你會講高深的道理,但不見得能做到。領悟一分,你能用出一分,當下就受益,重點就在於此。《壇經》的重點在於體用二字而已,你若懂,則全部都懂。

 

聞後思惟:你能從你所見的境界中看到你的心嗎?

 

閱讀 533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, 02 七月 2021 21:45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