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不需要問:「怎麼樣展現出愛?」有的人不會講話,便專門去學講話的技巧。其實,會講話的人,並不是因為他講話的技巧,而是因為他真心的流露。同理,愛要怎麼流露呢?不是你的愛無法流露,而是你的心並沒有充滿著愛。比如,一個杯子裡的茶水夠滿,水必然會流出來。你的心中充滿了愛,愛自然會流露出來,你不需要學習如何展現愛。
有的人去上一些親子教育的課,可能學到一些技巧,比如抱抱小孩子,有時候親親他、撫摸他。我們並不是否認這些技巧,只是如果空有技巧,內在並沒有滿滿的愛,技巧到最後也會落空、不實用、不實際,因為那並不是真正愛的表現。男性跟女性抱在一起,很多人的想法都不一樣。但是,你有辦法跟一個異性抱在一起,沒有任何男女之間的想法,而對方能流下眼淚嗎?就像德莉薩修女,她擁抱那些貧窮的非洲百姓,男的抱,女的也抱,老的抱,少的也抱。但是當她抱著那些男性,我相信他們一定沒有男女之心,他們也是抱著掉眼淚,因為他們感受得到德莉薩修女的愛,這就是愛的表現。
你為什麼沒有辦法充滿愛?因為你心中一定有怨和恨,這讓你的愛不能流露出來。心中的怨跟恨就像無明遮蔽了般若,你的愛恨遮蔽了慈悲,那也是佛性的展現。你開不開悟沒有關係,我先問你:「你現在活著快不快樂?你此生有沒有白來?」這些你若是不會,你怎麼會開悟呢?就像一個心腸不好的人念佛怎麼會往生極樂世界?那是了不可得的。
開悟的人,心一定是柔軟的。心不柔軟的人就像一個冰塊,冰塊把自己限制住,也把自己的視野框住了。心柔軟的人,冰塊融化、化解了,就會回歸空性的大海,與空相應。先把你心中的恨和抱怨去除,其他人我且不管,你要先有辦法處理家人,其實就是處理一個人,那就是你自己而已。這就是修行人,就是實際的功夫,就是禪,就叫慈悲心。
至於平常心,當然要講無念、無相、無住。「無念為宗」即用,「無相為體」即相,「無住為本」即體。以無念為宗旨,此三者是同一的,分三個角度來講,只是要讓我們懂而已。這三個共同的特質就是「無」,故禪宗有參「無」字。世間人都想追求「有」而捨棄「無」,卻不明白「無」才是大用。莊子在很多譬喻中談到無用之用,但佛法的「無」並非有用與無用的無,而是空、佛性、智慧。
你先問問自己,你來到這個世界上,你到底想帶什麼走。其實學佛法沒那麼難,難就難在你不靜下心來。請問,你接下來還有多少人生?你接下來的人生,不管是十年、二十年、一百年都沒有關係。我認為現在看佛經、參加禪修、打佛七、做好事、悟道、布施行善都不重要。請問,你覺得你現在什麼最重要?把心靜下來?是為了要見性嗎?萬一見不了性,會不會很挫折?你想要一步一步慢慢練習,但是人生沒有太多的等待,諸行無常,你還沒有練習到就往生了。
你答對一半,把心靜下來是對的,但靜下來要做什麼,你說要見性,我不可以說你不對,但是你目前做不到。我不會鼓勵你做不到的事情,這叫現實。所以,你要想清楚,你還有後半輩子的人生,接下來的時光你要怎麼過,難道還要像前半輩子那樣過嗎?
聞後思惟:你的心中還有怨和恨嗎?